中国击落美U-2飞机 陈毅幽默评论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2016-04-05

 

图:“操纵员连着司令员”,常备不懈、专攻精练,确保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在红色前哨落地生根。

永不褪色的“红色前哨”

核心提示:今年3月17日,是国防部授称沈空雷达某旅“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50周年纪念日。“红色”就是不变质,“前哨”就是打得赢。近年来,该站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6次,15人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建站60年,57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始终是基层建设和空军雷达兵的一面旗帜。

沈空雷达某旅“红色前哨雷达站”是一个荣誉厚重的英雄连队,曾创造出闻名全军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1964年和1965年,该站分别被空军和国防部授予“钢钉雷达站”“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1955年3月,该站进驻黄海最深处、半岛最前沿一个面积仅有0.03平方公里的岛礁(形似半圆,故又称为圆岛),长期的革命战争和部队建设中,历代官兵锻铸并忠实践行“一把土、一滴水”精神,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历经50年风雨洗礼,“红色前哨”这面旗帜愈加闪耀着时代的亮色,如今已成为官兵的精神图腾,流淌在血液里,燃烧在心间,犹如永不熄灭的火炬,激励部队奋勇向前。

红心永向党——对党忠贞忠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是什么力量,使一种精神穿越50年时空依然魅力四射?

是什么力量,使一面旗帜历经50年风雨仍然光彩夺目?

一茬茬官兵用扎根海岛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回答:是红色的信仰,是不变的信念!

1963年10月1日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庆观礼宴会现场。毛主席走进空军代表宴会厅致辞后第一句就问:“圆岛来的代表在哪?”炊事班长方和义激动地站了起来,当主席与他握手的时候,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

“圆岛很艰苦,你要多吃点,吃饱了!党对你们很放心!”毛主席的关怀传达到站里,全连沸腾了,大家纷纷表下决心,永远做“又红又专”的好战士。

毛著随身带,有空学起来。每当遇到艰难困苦,他们总是从毛主席著作中汲取精神力量。“一本毛著一杆枪”也因此得名,被传为佳话。

时代再变,任务再变,“红”的本色从未改变。

进入新时期,他们积极创新学习教育模式,让大理论走进小连队,确保官兵的心跳紧随党的脉搏跳动。1995年,该站开展的“军旅生涯200周”周记活动,受到总部机关肯定,5名官兵的周记被军事博物馆展出和收藏。时任指导员王世强荣立一等功。

现任教导员张维介绍:党的理论是我们建连育人的“法宝”。革命年代,毛泽东思想就是精神食粮,指引着我们战狂风、斗恶浪,打敌机、杀飞贼。新形势下,党的创新理论犹如一个个航标,引领官兵始终迎着太阳、忠心向党。

十八大以来,他们坚持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思想,深刻领会习主席关于强军目标、作风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让“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成为每名官兵的政治自信和行动自觉,骨子里永远有信念。

他们注意结合实际,把党的最新理论、习主席重要讲话大众化通俗化,融入官兵工作生活方方面面,努力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氛围。每逢新干部上岛、新战士入营,接受的第一个教育就是参观“红色前哨”荣誉室;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红色前哨雷达站”站歌;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反映该站历史的《红色的足迹》;了解的第一个形势就是当面敌情动态;牢记的第一个身份就是“我是前哨传人”。

党的创新理论如同一张张“灵魂芯片”,已经植入每名官兵血脉,成为雷达站官兵勇往直前的精神利剑。如果说,“红色前哨”因忠诚而出色,那么忠诚则因“红色前哨”而添彩。

使命高于天——矢志空防战备的前哨意识越发强烈

“不去圆岛不罢休!”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多次说到。

遗憾的是,每次都因天气不好未能如愿,但首长的关怀却被官兵永远铭记。

为什么这个小岛会让首长如此惦念?——因为它是咽喉要地,关乎祖国东大门安危。

1961年11月6日,一则消息轰动世界,美制蒋帮P-2V飞机入侵我领空被击落。这精准的飞行情报,就是这个雷达站发现掌握的。后来,雷达站又多次发现美U-2飞机,为击落该机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于是,才有了陈毅元帅“用竹竿捅下来”风趣幽默、扬眉吐气的答记者问。

进入新时期,该站装备不断更新,任务更加繁重,常年担负战斗值班,实施海面对空警戒侦察。他们始终牢记“操纵员连着司令员”,常备不懈、专攻精练,确保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落地生根。

作为预警最前沿力量,他们的眼睛里永远有敌人,叫响“训练向实战对接,工作与打仗对表”口号,创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训法,常态组织“图上练、网上考、机上比”,成立“钢钉班”,设立“精武榜”,每月评选训练标兵,每季评出战备之星,确保“人人过得硬、个个是尖兵”。

习主席发出“加快建设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号令后,该站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反复领会“四个强化”战略要求,更加升腾了官兵戍边铸网的信心决心。

近10年来,该站始终紧盯使命、瞄准强敌,把能打胜仗作为建连育人的“硬杠杠”,靠真难实严不断提升战斗力。先后参与完成重大演习20余次,年年获评旅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一直是单位作战训练的“锋利尖刀”。

“做祖国和人民的战备钢钉,做敌人的眼中钉”。他们始终牢记军委首长殷殷嘱托,像一颗钢钉,牢牢铆在半岛最前沿,在黄海深处筑起了一道敌人不敢觊觎的天网。

越苦越向前——扎根边防海岛的奉献精神日久弥新

水和土,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物质,却让雷达站官兵演绎了一个传奇,铸造了一种精神。

圆岛淡水奇缺,全靠陆地供给,如果遇上风大浪高,有时一个月都没有淡水,官兵们只能刮露水、接雨水、化雪水,不洗脸、不刷牙是家常便饭,用海水做饭也是常有的事。

1961年8月,岛上20多天没有淡水补给,油机技师左林富高烧40度,嘴唇裂开好多口子,当卫生员把半杯水和退烧药递给他,他悄悄把水倒进战备桶里,把药片吞了下去。“人没水还可以坚持,油机没水天线就不能转,还怎么打敌人。”泛黄的日记,字迹虽已模糊,但老兵的形象却清晰高大。

从此,节约滴水保战备便传为佳话,“一滴水”精神也由此不断走向全军。如今,这点水早已汇成一片海,流淌在历代海岛官兵的血脉里,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现在岛上虽然不缺淡水,但这种优良传统却依然没变。去过雷达站的人都知道,洗漱间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话“刷牙请用半缸水”,每个洗漱间放着一个桶,洗漱用完的水再洗抹布、涮拖布;炊事班每天淘米时总会放一个大盆,用洗过米的水刷第一遍锅,再用清水冲一次,这些早已成为雷达站官兵的习惯。

如果说“一滴水”诠释的是坚韧奉献,那么“一把土”则代表着拼搏进取。

圆岛其实就是一块礁石,但先辈们却把这里建成了“海上南泥湾”。他们攻坚克难,劈山造田、背土上岛,硬是在石缝里建成了108块“巴掌田”,让荒芜的礁石变成了“绿洲”。

“一把土”是从当年的无线电员徐承米出差背回一袋土开始的。从此,带土上岛便成为官兵们的自觉行动。去陆地开会的干部回岛要带土,住院看病、探家归队的战士也要带把土。就这样,“上岛请带一把土”叫响了全军。

如今,在雷达站的荣誉室,玻璃柜里整齐摆放着“人民大会堂的土”“中南海的土”“井冈山的土”“张思德墓前的土”,战士父母寄来的土,还有军地领导上岛时带的土,全国各地慕名寄来的土……至今在雷达站旁边的山坡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十多块几米见方的“北京田”“延安田”……

一包包土、一块块田,记录着雷达站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新的形势下,站党支部应势而为、创造求变,变“上岛请带一把土”为“上岛请带一本书”。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一把土”精神的底色从未改变,一直激励着官兵。

这几年,他们还与驻地图书馆、大中小学结成共建对子,每年为连队更新图书近千册,丰富官兵精神世界。同时,广泛开展“买一读百”和“读书演讲”活动,深受官兵喜爱,做法被上级推广。

其实,在雷达站不只是坚守与奉献的考验,生与死、忠与孝,也都浓缩在了黄海前哨,仿佛一朵朵洁白的浪花,见证着海岛雷达兵的崇高境界和朴素情怀。

现任站长王越的妻子习惯性流产,去年7月好不容易再次怀孕,打电话希望王越能回去照顾。然而由于当时战备任务重,加之教导员又在外执行任务,王越只能忍痛做妻子的工作,坚守在岗位。每次打电话,妻子都是哭着挂断电话。一天下午,妻子在料理家务时突然昏倒地上,常年多病的老岳母吓得慌了神,邻居们赶紧将她送往医院。医生一边抢救,一边责备她:“你男人呢?知道有这毛病,还这么粗心大意,啥时候了也不见人影!”妻子忍着痛说:“医生,我老公在岛上当兵,他回不来……”在场的人眼睛全湿了。

几十年如一日,雷达站官兵长期驻扎海岛、默默付出,90%以上的同志患有风湿症、皮肤病、腰间盘突出等职业病,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从不叫苦叫屈,以牺牲健康、透支生命的崇高境界,谱写了一曲曲守岛戍边的奉献壮歌。

这就是“一把土、一滴水”精神释放出的能量,这就是“红色前哨”这面旗帜带来的力量。

堡垒坚如磐——领导全面建设的战斗堡垒坚强有力

英雄的连队,坚强的堡垒。

“红色前哨雷达站”之所以永葆先进、全面过硬,最关键的是支部班子强、干部队伍硬、党员作用好。

不管是在圆岛时期,还是新形势下,“红色前哨雷达站”的军政主官,都是全旅最优秀的,支部委员也是站里最拔尖的,这个硬杠杠50多年来从未破例。

在该站,没有特殊干部,也没有特殊党员,人人都在组织生活之中。干部有问题,战士敢批评;正副书记有问题,普通党员敢批评。遇到不同意见,大家公开“理论”,官兵们当面锣对面鼓,直言不讳,坦诚相见,党管干部形成制度,民主监督成为习惯。大到连队建设,小到军容风纪,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批评;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监督。

“支部是面旗、党员是团火、干部是标杆”——这是“红色前哨雷达站”的特色和招牌。

老站长王信在座谈时讲到:“1966年参加国庆观礼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10月1日凌晨2点钟,正当大家在中南海宿舍酣睡之际,房门被轻轻推开。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走进来,打开手电筒,发现谁的被子没盖好就轻轻盖上,谁的胳膊伸在外边,就慢慢送回被窝。走近了我才发现,原来是敬爱的周总理来看我们啦。我的眼泪瞬间落了下来……”

这个故事在该站传颂至今。自那以后,凡是急难险重任务,冲在最前面的肯定是党员干部。

老兵张树春上岛时只有15岁。父母怕孩子吃苦受人欺负,在岸边送别时心疼地哭了起来。指导员王德寿笑着说:“叔叔阿姨放心吧,我们站有四个梯队,第一是支部,第二是党员,第三是老兵骨干,最后才轮上普通战士,我们会把孩子照顾好的。”

两个月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张树春记忆犹新、感动一生。一个深夜,突然刮起11级大风,雷达剧烈摇晃,防风拉绳的地桩被连根拔起,情况危急。指导员一声令下:“党员干部集合!”不到1分钟,队伍迅速集结。然而,包括张树春在内一起上岛的几名新兵却被撵了回去。

领导把战士放在心上,战士就会把连队扛在肩上。

50年过去了,尊干爱兵的好传统始终薪火相传。该站党支部要求每名干部骨干必须做到:心中有本“兵情簿”、眼里有条“连心桥”、手上有张“信息网”,对战士情况要烂熟于心。还总结形成了“四观”带兵法,即:观其言,掌握思想脉搏;观其色,掌握心理特点;观其行,掌握行为变化;观其好,掌握价值取向。

官爱兵、兵尊干,风气正、心气顺。几十年来,该站始终关系融洽、纯洁和谐。2013年初,在军委纪委调研风气建设中,官兵的满意度达97%,位列沈阳战区第一。

好的支部,肯定能带出好兵。50多年来,“红色前哨雷达站”涌现出“优秀边陲儿女”宋恩祥、一等功臣王世强等一批重大典型,有的成为军队和政府的高级干部,有的成为企业家,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奋力实践着、弘扬着、传播着“红色前哨”精神。

一名成长为高级干部的圆岛老兵在回忆录中讲到:“‘红色前哨’给予我的力量,是其他任何东西所无法替代的。她培养了我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以及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是我成长为高级干部的精神源泉!”

打铁还须自身硬,建连要靠班子强——这是“红色前哨雷达站”50年发展历程给出的答案。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