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炮击金门美国的政策:欲让厦门变广岛第二 后来什么原因放弃了?

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2016-04-12

1958年金门炮战前后,解放军总数减至237万人,达到全国解放后的最低点。不过,国民党军对大陆的侦察袭扰未完全停止,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台湾问题上又陷入僵局。因此,毛泽东决定寻机对国民党军采取军事打击,并以靠近大陆的金门岛为目标。当时在面积仅120平方公里的大小金门岛上有驻军8.5万人,占台湾国民党军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是其主要的“反攻基地”。

炮击金门的直接起因,是1958年7月的美、英出兵中东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件。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说:美国在中东烧了一把火,我们也在远东烧一把火,看他怎么办。

从这一战略意图出发,炮击金门主要不是一场军事仗,更重要的是一场政治仗、外交仗和宣传仗。炮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占领金门,也不是单纯想消灭多少敌人,主要目的在于牵制美国的军事力量并摸清其对华战略的底盘,惩罚台湾当局并促其和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和台湾当局对这一战略意图并不清楚,都在猜测。

1958年8月23日晚6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大、小金门等岛屿,两小时内向金门密集发射炮弹4.5万枚。金门除防卫部三名副司令当场丧命外,饭后在翠谷户外散步的“国防部长”俞大维也被弹片擦伤。随后,解放军持续进行炮击,并于8月24日出动鱼雷快艇拦击由金门逃向台湾的运输舰,当场击沉1艘,重创1艘,使岛上守军处于被封锁的状态。

战备不足,美军动危险念头

炮轰金门让美国措手不及。由于美国空军的部分力量在1958年7月忙于应付黎巴嫩危机,美国空军无法按照美蒋 “共同防御条约”的约定,在台海地区部署军力。可以说,开战后,帮助蒋介石协防的美军即遭遇战备不足的局面,这让美军动起了用核武器的危险念头。2008年4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布了12份冷战期间的文件,其中文件《美国空军在1958年台海危机中的行动》,详细描述了美军当时的困窘局面:

1958年9月上旬和中旬,美军大量飞机、人员和供给涌入太平洋地区的基地,场面一片混乱。美军在台海地区最先遇到的大麻烦就是通讯问题,因为严重依赖台湾糟糕的通讯网络,美军不能指望在语言、安全和可靠性上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仅“电报交换机的缺乏就使得作战指挥无法进行”。于是,从8月25日至10月25日,美军着手将台湾地区的通讯线路从25条扩充到200条,总算可以满足需要了。

美空军遇到的另一麻烦,是金门等外岛的后勤补给。截止到8月底,一些非常关键的军用物资库存不足,其中包括部分常规弹药。金门被炮击后的两周内,美国空军第5军(驻日本横田)空投了1100吨物资,空军第13军(驻关岛)则承担了包括“响尾蛇”导弹在内的大批紧缺物资的运输。当时战场上的美国军官认为,他们在这场常规战争中熬不过3天。

艾森豪威尔最终否决使用核武器

在1958年台海危机中,美军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内森·特温宁上将力主对大陆使用核武器,扮演了鹰派的角色。特温宁是第一位来自空军的美国参联会主席,他在担任第20航空队指挥官时,曾反对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后来,他改变了对核武器的看法,开始认为核武器可用来彻底解除敌人的武装,而不是摧毁敌人。

在20世纪50年代,与特温宁有相同看法的美军官员人数很多,这与核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美军战略中的地位密切相关。1953年4月,美军在一份文件中提出,世界正在进入核时代,核能将迅速加快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变化……许多将领认为核武器不过是提高了铁弹(常规炸弹)的威力,为了完成许多战术目的就要使用核武器。1954-1956年,热核武器技术的进步使战术飞机也能携带高当量核武器,战术与战略核武器的原有差别正快速消失。

8月中旬,美军战略空军指挥部命令关岛的5架B-47轰炸机处于警戒状态,为前往厦门附近执行核攻击做准备。战略空军指挥部通知下属机构,一旦冲突升级,5架轰炸机将使用1万吨到1.5万吨TNT炸药威力的战术原子弹(当量与广岛原子弹相近),对厦门的机场进行空袭。但8月23日金门炮战发生后,美国高层却没有按照空军预想的对大陆进行核打击。

解密文件显示,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的阿里·伯克上将对此早有预感。他对空军的菲尔特将军说:“参谋长联席会议坚持在大陆的敌对行动一开始就使用核武器,但总统可能不会同意。”阿里·伯克是从政治角度分析的——自1958年 3月31日起,苏联宣布单方面停止任何类型的核武器的试验,为取得外交上的主动权,美国必须在台海地区限制核武器的使用。

8月2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白宫与高级幕僚们开会,他决定“不在台海地区使用核武器,并用常规武装力量援助台湾”。4天后,他派空军混合打击力量支援远东,并再次告诉参谋长联席会议:“即使金门被轰得底朝天,我们也不要急于使用核武器!”

赫鲁晓夫的警告起了作用

艾森豪威尔对其决策是这么解释的,“核武器有固有的缺点”,虽然能杀伤对手,但其辐射尘也可能伤及台湾民众。从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分析,艾森豪威尔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可能是考虑到苏联核力量的威慑。

1958年中苏关系“蜜月期”虽临近结束,但双方分歧尚未公开。1958年7月31日,距炮击金门发动不到一个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北京,这次访问让外界认为,“解放军后来炮轰金门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其实,毛泽东根本未向赫鲁晓夫透露炮击金门的行动,这让赫鲁晓夫极度不满。炮战发动后,毛发现处于美国的核威胁下,转而去寻求赫鲁晓夫的支援。赫鲁晓夫虽不满毛的耍弄,但还是顾全大局,仗义相助。

金门炮战发生后的9月7日,赫鲁晓夫致函艾森豪威尔,就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向美发出警告:“美国在核垄断早已被打破的情况下,仍企图用核武器威胁其他国家,这是完全没有希望的事。”因此,艾森豪威尔如果想用核武器袭击厦门,就不得不考虑当时仍和中国处在同一阵营的苏联的态度。

同时,毛泽东从中美之间、美蒋之间、国共之间的复杂关系考虑,认为夺取金门在军事上已不需要费很大力气,但是若不能同时解决台湾问题,日后开展对台工作会更困难。如果国民党当局失去金门、马祖这两个在大陆沿海最后的象征性据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或“台独”将更方便。随后中方在10月宣布暂缓收复金门、马祖,危机宣告终结。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