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米格-3战斗机
挪威军方日前公开视频,显示挪威空军一架F-16战斗机险遭俄军米格-31战机撞击。在西方专家看来,空中撞机无疑是极端战术,属于必死无疑的自杀行为,甚至是驾驶技术不精的表现。但撞机战术对俄罗斯人而言并不特殊,早在二战空战中,苏联飞行员就广泛运用撞机战术,既消灭敌人,又能全身而退,证明这种战术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要有超强的心理素质。
苏军撞击战术源自于无奈
苏军最早的空中撞机战例,可以追溯到1941年6月22日。这天凌晨,以大规模空袭为序幕,550万德军以不宣而战的方式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战争伊始,4980架德军飞机就以急风暴雨之势,席卷了苏联西部国境线上全部66个军用机场,仅6月22日一天,苏军就损失1200架作战飞机。面对已取得绝对制空权的敌人,苏军战机仍义无反顾地起飞迎敌。一架米格-3战斗机被击中起火后,飞行员并没有跳伞,而是驾机径直撞向一架德军轰炸机!这是苏联空军在卫国战争中取得的第一个战果,并以此为序幕,拉开苏军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撞机作战”的惨烈传统。
仅6月22日一天,苏军飞行员就进行了17次空中撞机。促使苏军飞行员采用这种战法的原因,除了个人英勇之外,更多的却是一种令人心碎的无奈——刚装备部队的米格-3等新型歼击机原本就数量不足,而且大部分已在德军第一波攻击中遭到摧毁,这就使得老式的伊-153和伊-16战机成为抗击德军的主力。和德国空军装备的Bf-109新型歼击机相比,这两种老式战机无论在速度、火力还是机动性上均处于下风,在正面对抗取胜无望的情况下,苏军飞行员们最终选择了“空中撞机”这种玉石俱焚的惨烈方式。
随着战火向苏联腹地逐步蔓延,苏军飞行员进行的空中撞机作战的次数也迅速增加。在撞机作战的飞行员名单中,甚至出现了女飞行员的名字——1941年9月12日,苏联空军第135轰炸机团的女飞行员叶卡特琳娜·泽连科大尉,奉命前往攻击进犯基辅附近罗内姆地区的德军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战斗中,泽连科大尉驾驶的苏-2轰炸机遭到德军7架Bf-109的围攻并被重创,年轻的女飞行员放弃了跳伞求生的机会,毅然撞向一架Bf-109,与之同归于尽。
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飞行员共完成600多次撞机行动,其中大部分发生在1941年底前后的莫斯科保卫战。为了拦截突袭莫斯科的德军战机,苏联国土防空军第6歼击航空军的“斯大林雄鹰”们毅然采取“最后的办法”——撞击,累计消灭了25架德机。由于撞机行动是一种有效的驱逐方式,它几乎被列入国土防空军正式的战术规则内,第6歼航军某团团长在1942年6月的战斗总结中指出:“要让所有飞行员都掌握撞机战术。”他在其他文件中还明确要求飞行员可以不受限制地采用“射击或撞击”的方式消灭敌人。
撞击不等于一定同归于尽
一些经验丰富的苏军资深飞行员在战机弹药耗尽后,会有意识地利用敌机后方的射击死角靠近,再使用螺旋桨撞击敌机尾翼,以使敌机失去平衡坠地。这种撞击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并不会对苏军战机造成严重伤害。1941年9月14日,苏联国土防空军第787歼击航空兵团飞行员鲍利斯·皮罗日科夫少尉驾驶一架米格-3歼击机,在莫斯科以南的空域,连续两次空中撞击一架德国空军的Do217型轰炸机。皮罗日科夫也由此成为首名在一次空战连续两次撞击敌机并最终将敌机撞毁的飞行员。1942年9月4日进行的保卫莫斯科的空战中,已晋升为大尉的皮罗日科夫,再次以撞击敌机尾部的方式,将一架德军轰炸机击落。撞击中皮罗日科夫身负重伤,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将战机飞回了机场。尽管医生用了9个小时的时间来挽救英雄的生命,然而皮罗日科夫还是在手术台上停止了呼吸。
1942年1月,谢尔盖·普拉托夫大尉驾驶雅克-1歼击机参加一次空战,此前他曾经单独击落过5架敌机,和编队一起击落过8架。在这一天的空战中他用完了所有弹药,于是他试图采用撞机方式消灭敌机,并且连续尝试三次,最终撞坏德军Ju88轰炸机的航炮和右侧发动机。
不过德国空军也在战争中摸索应对撞击战术的办法。1943年6月,已击落16架敌机的维克多·科罗博夫大尉和僚机驾驶员列夫·波诺马列夫中尉在8000米高空攻击一架Ju88轰炸机,试图将其撞毁,但是每次接近敌机时都被其强大的尾流干扰。司令部保存的作战日志中这样写道:“科罗博夫和波马列夫试图接近Ju88轰炸机,此时我方歼击机上还有弹药。为躲避攻击,敌机开始降低高度俯冲,使歼击机无法达到其低空飞行区域,免受其撞击。”最终,发动机起火的Ju88轰炸机还是全身而退。波诺马列夫在讲述撞机行动时说:“当我尝试接近敌机时,它会围着你绕圈子,并且调整高度,想方设法摆脱你。实际上,撞机行动非常复杂,如果你的技能和时机掌握不够,成功的几率几乎是零。”
空中撞击战术成为传统
随着撞机技术的推广,甚至一些刚刚从博里索格列布军事航空学校毕业的学员也能完成这项任务,维克多·塔拉利辛就是其中一员。他在1938年毕业,1939-1940年在国土防空军第27歼航团服役。1941年8月7日夜,塔拉利辛在4800米高空发现一架德军He111轰炸机,他发起6次攻击,导致对方发动机毁坏、油箱着火,但对手仍试图逃跑。最后塔拉利辛在2500米高度将敌机撞毁。经过猛烈撞击后,塔拉利辛受了伤,歼击机也受损严重,他被迫跳伞。第二天,塔拉利辛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维克多·基谢廖夫也毕业于博里索格列布学校,比塔拉利辛早出道一年。莫斯科战役期间,基谢廖夫在纳罗-福明斯克地区攻击一架He111轰炸机,但基谢廖夫的弹药用光了,结果反被敌人击伤润滑油箱,德军飞行员认为,基谢廖夫的发动机在没有润滑油的情况下是无法运转的,于是公然要从他的眼皮底下溜走,基谢廖夫毅然地朝德军轰炸机撞去,然后成功弃机跳伞。10月,他被授予列宁勋章。
这次撞击行动结束两天之后,苏联著名作家阿列克谢·托尔斯泰采访了基谢廖夫,并专门发表一篇名为《撞击》的军事特写,其中基谢廖夫是这样描述自己作战经过的:“当时我非常有信心,认为自己的飞机绝对不会有问题,我可不想让自己的飞机着火或坠落……我从下方接近敌机,以便用自己的螺旋桨来削掉它的尾翼……敌机洒出的润滑油喷到我的挡风玻璃上,挡住了我的视线。但我还是继续慢慢地靠近它,结果却被它喷出的尾流吹得往上走了。接下来我就急了,在它的上方从侧面直接切了过去。”1944年6月6日,已经晋升为副团长的基谢廖夫前往勒热夫地区拦截德军侦察机,结果再也没有回来。
正是因为苏联飞行员的英勇,德国空军专门下达通知,要求所有战机不要靠近苏联飞机,甚至要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防止对方撞击。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杰克逊出版过一本名为《红色雄鹰》的书籍,主要描述苏联飞行员,其中提到在整个卫国战争中,苏联空军、国土防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先后有404名歼击机飞行员、18个强击机空勤组和6个轰炸机空勤组进行空中撞机,其中有17名飞行员曾进行两次空中撞机,他对这些撞机行动进行如下描述:“在普通人看来,他们的行动是一种绝望的自杀式行为,实际上,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非常冷静的战术,需要高超的飞行技艺和钢铁般的心理素质。”
源自卫国战争的这种空中撞机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冷战中苏军战机曾多次用撞击战术驱赶抵近侦察的北约飞机,其中以1987年在巴伦支海空域的撞机行动最为出名。当时苏-27战机用尾翼切开挪威P-3B侦察机的发动机舱,为自己赢得“空中手术刀”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