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曾在缅跟日军打游击战
英国国防部日前决定成立“脸谱士兵队”,番号确定为第77旅。他们希望这支负责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心理战的特殊部队能和它的前辈一样,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如鱼得水。成名于二战的第77旅曾在英军接连惨败之际,利用丛林游击战破坏了日军1943年的整个进攻计划,并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残酷训练打造丛林铁军
英军第77旅成立时的正式番号为“第77印度步兵旅”,又称“钦迪特部队”。这支部队的建立者是英军名将奥德·温盖特,这个英军中传奇人物率先提出长途行军并且进行大规模穿插敌后的作战理念。他不但敢想,而且敢干,在1940年-1941年的东非战役中,温盖特组织起一支由当地人组成的联军,深入敌后扰乱意大利军队的补给线,并向英军提供情报。后来,温盖特随着老上级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一起来到印度战场。刚来不久,恰逢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军无力阻挡节节败退。而温盖特则利用这段时间,深入了解了缅甸的地理情况,他发现这里也是进行长途行军、大规模穿插敌后作战的理想场所。
缅甸全境落入日军之手后,温盖特在韦维尔的支持下开始组建“第77印度步兵旅”,后来这支部队又被称作“钦迪特部队”,所谓“钦迪特”是缅甸传说中的一种狮子。1942年8月,温盖特在印度中央邦萨格尔地区附近的达那建立了一座训练中心,并且将招募到的士兵安排在这里训练。“钦迪特部队”一半的士兵来自英国,但兵员素质不高。而达那训练中心又是按照缅甸热带丛林的环境打造的,许多来自寒冷英国本土的士兵根本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加上训练强度极高,比如每个士兵要自行携带33公斤物资,以适应在缅甸丛林中徒步作战的需要,这更让英军士兵苦不堪言。结果有的营甚至出现70%的人因病而缺席训练。到了9月,温盖特又不得不从其他地方的英军那里招募了一些人,补充进队伍。
艰难的丛林血战
当初韦维尔之所以同意温盖特组建“钦迪特部队”,主要是希望当英国陆军对缅甸发动大规模反攻之时,该部队能从敌后进行策应。但后来英军对缅甸的反攻计划取消,“钦迪特部队”的地位立刻有些尴尬了。不过温盖特说服了老上级,让“钦迪特部队”单独实施敌后作战。1943年2月8日,温盖特亲自率领了3000名“钦迪特部队”成员,展开了渗透缅甸的“长布行动”。
这支部队没有采取传统的旅-营指挥结构,整个旅3000多人被分成8个纵队,包括步枪连、重武器支持队、侦察排以及破袭组等,每个纵队配备100头骡子,运送武器和补给。温盖特希望这样的小分队能在没有汽车的条件下完成敌后渗透和破坏任务,并依靠密集的丛林作为掩护,增加日军追踪的难度。
2月13日,“钦迪特部队”渡过钦敦江,并在2天后第一次遭遇日军。8个纵队中的2个纵队负责对日军实施佯攻,给日军制造这就是“钦迪特部队”主力的假象。这两个纵队甚至派人假冒温盖特,并呼唤英国皇家空军的空中支援,对当面日军目标进行轰炸。成功吸引大批日军的注意后,这两个纵队在3月初开始向南行军,大批日军尾随,为其余6个纵队继续东进创造机会。不过佯攻部队也蒙受相当大的损失,其中一个纵队遭到日军伏击损失惨重,只有一半人退回印度。
其余6个纵队的主力继续向东进发,目标是纵贯缅甸南北的从曼德勒到密支那的铁路大动脉。他们在没有道路的丛林中用砍刀开辟道路,有时甚至驱使大象帮忙开路。两星期后,“钦迪特部队”终于接近曼德勒-密支那铁路。根据温盖特的命令,米歇尔·卡尔维特率领的第三纵队和弗格森率领的第五纵队配合向铁路沿线发动攻击。卡尔维特部队负责攻击驻扎在南坎车站的驻军,弗格森部队负责捣毁铁路。部分日本士兵在“钦迪特部队”的攻击下被打死,曼德勒-密支那铁路也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钦迪特部队”日益向东深入,日军逐渐发现后方遭受严重威胁。为解除后顾之忧,日军决心暂时搁置对英军主力的攻击计划,集结重兵围攻“钦迪特部队”。丛林中,日军高呼“汤米,汤米”,试图将“钦迪特部队”引出来,并且调动迫击炮等武器进行丛林围剿战。寡不敌众的“钦迪特部队”损失惨重,被迫撤退。为避免拖累主力部队,温盖特下令伤员不得随部队行动,必须留在借宿的村庄中,有些士兵不得不含泪将受伤的战友枪决。
遭重创后分散撤退
综合分析手头情报后,温盖特决定率领“钦迪特部队”渡过伊瓦洛底江,但事实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渡江后,“钦迪特部队”立刻发现,伊洛瓦底江以东地区干旱,而且气候恶劣,日本人的道路四通八达,能够有效地切断“钦迪特部队”的后勤补给线。
3月中旬,日军调集3个步兵师对“钦迪特部队”围追堵截。而随着英军的东进,后方空中支援的难度也越来越高。3月22日,已面临重重险境的“钦迪特部队”接到命令,要求他们撤回印度。温盖特发现,由于没有其他英军的策应,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剿,回归之途十分凶险。此时日军收走伊洛瓦底江以及附近瑞丽江上的所有船只,不让“钦迪特部队”有逃脱的机会。此外日军还加强防空力量,不让英国皇家空军对“钦迪特部队”进行空中支援和补给。
“钦迪特部队”几乎陷入绝境:日军三个步兵师将他们逼入瑞丽江的一个河套,前面是没有船只的滔滔大河,后面是敌人的重兵。此时“钦迪特部队”接受的训练显出成效,他们在战斗中逐渐分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分散回国。温盖特本人率领的纵队大部分回到印度,不过也有部队损失惨重,有的被打散,有的被迫向缅甸东北部的崇山峻岭转移。从1943年春到1943年秋,“钦迪特部队”幸存者陆续回到印度,有的还绕道中国。其中有一支纵队于绝境中在地面上拼出“飞机快降落”的字样,居然真有英国空军的飞机降落,将伤员运走。根据战后统计,“钦迪特部队”展开行动的3000人中,最终有818人阵亡、被俘或死于疾病。
客观来说,“钦迪特部队”在战术上并没有讨到多少便宜,但在战略层面却异常成功,尤其对当时充满失败主义的英军而言,心理层面的巨大鼓舞难以忽视。这次英军仅出动一个旅,就完全打乱了日军在1943年的整个计划,同时证明日军并非不可战胜。英军原以为日军在所有丛林作战模式中都大大胜过自己,但“钦迪特部队”显示英军完全可以在丛林中与日军一战。“钦迪特部队”的攻击对稳定印度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当时很多印度人怀疑,在接连遭遇惨败后,大英帝国在亚洲的统治末日是否已来临?随着日军向印度边境的逼近,印度是否应当重新选择效忠对象?而温盖特的壮举让这些印度人坚定了对英国的信心。为此丘吉尔还特意向“钦迪特部队”发电报表彰他们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