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英美联盟:苏联与同盟的互不信任

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2016-04-20

苏英美三方为了共同的敌人走到一起,而他们之前的历史恩怨仅仅是隐藏起来。而他们之前的历史恩怨仅仅是隐藏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大盟国关系,国外学者出版著作,文章不计其数,但受制于价值取向和民族感情,公允之作,数量有限。国内学者因为语言障碍,对这一课题涉及不多,主要分散在通史著作中。而《苏联与大同盟》一书,是国内仅见专门研究这个领域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第一,作者依靠自己的语言优势,掌握了大量不为国内学界所知的俄国档案,揭示了不为人知的事实,1941年秋天斯大林与丘吉尔的通信和苏联驻英国大使迈斯基的相关报告,披露了两国之间不为人知的危机,为更好理解1941年斯大林与艾登外相关于战后安排会谈提供的背景材料(本书第五章第一节);苏联翻译帕夫洛夫记录的1945年5月22日、23日杜鲁门与莫洛托夫会谈原始记录,否定了将这两次会谈视为美苏冷战起源的传统说法,为认识斯大林对美政策演变提供了全新角度(第六章第二节)。传统观念认为苏联外交是铁板一块,但根据作者收集的档案显示,在外交决策圈,苏联分为不同派别,政治家、外交官、军队高官、经济界各自在政策建议甚至基本理念上都存在大量冲突,相关不为人知的史实书中还有很多。

第二,摆脱了意识形态羁绊,回归历史本身。本书作者摆脱了这种情绪,冷静看待苏联与美英盟国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苏联与大同盟关系的核心部分是划分势力范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与德国结成准同盟并达成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战争爆发后,苏联与英美结成新的联盟,除了抗击共同敌人外,如何利用这一新的联盟划分对苏联有利的势力范围,成为斯大林对英美政策的重点。丘吉尔与罗斯福很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三国领导人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并最终形成了雅尔塔体制。

无论是与德国还是与英美,对苏联来说,能否成功构建同盟的核心就是在划分苏联能够接受的势力范围,满足其地缘政治要求上能否达成一致,其他如经济、战后秩序、国际体系等,在影响苏联的结盟决定上都是次要的。(导言12页)笔者认为这些论述很好挖掘出了以斯大林为首苏联高层政治理念。

三国大同盟破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众说纷纭,战争中结成的同盟国,没有几年就彻底破裂,走向了对立,作者在书中提到“在确立战后秩序上的矛盾和斗争难以调和,加上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加上战后国际体系结构的快速两极化,造成了三国同盟的破裂。”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二点,即双方为了共同的敌人走到一起的,而他们之前的历史恩怨仅仅是隐藏起来,当合作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历史上的恩怨会不断涌现。

第三,总结并观察苏联及其继承者的外交理念。斯大林大同盟政策对之后四十多年苏联和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本性质和走向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即——将国家安全和相应的领土外交放在第一位,对国际体系中和头等强国一样平等地位的不懈追求,现实主义的对外政策基本逻辑。这些基本观念在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对外政策当中也有承袭和体现(导言12页)。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和传统,是具有连续性的,它不会因为政权性质的改变而完全丢弃,俄罗斯近代历史上经历过1917年和1991年两次重大制度变革,前者是从俄国特色帝制转向列宁-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后者则从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向带有俄国特色的民主政体,但是其外交传统没有太大变化。而目前的俄罗斯,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放弃这种外交理念,虽然目前外部世界已经面目全非。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