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冲突的焦点地带:耶路撒冷
阿以冲突巨大的人力代价
受该冲突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的人民——以色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对彼此怀有极大的怨恨。冲突大部分是由于平民长期遭受公共暴力、政治暴力、恐怖袭击、报复和剥削行为引起的。公共暴力始于针对犹太人发动的暴乱,主要爆发于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初期。1936年至1939年的阿拉伯起义中,第一次出现了游击行动。20世纪40年代,极端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为了创建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对英国和阿拉伯使用了恐怖袭击手段。1948年至1949年战争期间,许多犹太人和阿拉伯平民被游击队和常规军队蓄意杀害。
但阿以冲突的人力代价远远超出伤亡数量。1948年至1949年的战争使大量人员流离失所。大约86万难民从以色列逃到加沙、约旦河西岸及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到2010年,这些难民及其后代总人数接近500万,其中有近100万人住在联合国难民救济工作机构设立的难民营中,该机构每年投入费用超过6亿美元。与此同时,几乎相同数量的犹太人离开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移居到国外,整个迁移过程持续了30多年。以色列政府鼓励他们迁往外国,而在许多阿拉伯国家遭到的迫害也使他们不得不迁往国外。对于两个民族来说,这种迁移是很痛苦的,因为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和原本的生活。
在以色列,来自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伊斯兰国家的移民被称为米兹拉希犹太人(Mizrahi Jews),面临着艰难的融入过程,他们受到歧视,生活水平比那些来自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犹太人低。与此同时,那些在战争期间仍留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获得了以色列国籍,这些人占如今以色列人口的20%左右。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理论上有平等的法律和政治权利,但在很多情况下,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会受到歧视。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面临的处境完全不同。1967年,以色列占领这些区域后,居民们才发现自己的家园受到了军事占领。以色列政府鼓励犹太人在这些地区定居,尤其是约旦河西岸。最初,这个行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1977年右翼利库德集团(Likud gained power)夺取政权后,定居行动急剧加速。截至1987年,共有6万名犹太人定居在约旦河西岸的几十个定居点。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大约50万,其中包括居住在以色列单方面占领的东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各个时期,占领区的阿拉伯人的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宵禁、关闭学校和大学、未经审判就拘留、限制群众运动等手段,都被以色列当局用来控制人民。
在1987年爆发的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期间,以色列国防军用枪击、殴打、逮捕、毁坏住宅等手段试图镇压投掷石块反抗的年轻人,共有超过1,0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1993年双方签署了《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后,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虽然新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开始管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部分地区,但以色列人的定居点仍然存在,而以色列国防军检查站限制了巴勒斯坦人的活动。
当2000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爆发时,占领区发生了更严重的暴力事件。这一次巴勒斯坦人用枪支和自杀式炸弹袭击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报复性地空袭了巴勒斯坦。6,00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1,000多名以色列人在这些暴力事件中死亡。从很大程度上讲,和平进程也就此终止。
沙龙的“分离”计划
2003年,总理阿里尔·沙龙(Ariel Sharon)领导的下以色列政府,着手实施“分离”计划,以控制在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之间开展的所有运动。沙龙的计划是加强以色列的安全防御——在和平进程没有任何进展的情况下——将占领区内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离开来。截至2011年,这一计划的实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更加简单,其中许多人发现他们与自己的工作、活动领域或者他们的学校相隔离。但另一方面,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以色列的恐怖袭击浪潮结束了。
2005年,沙龙单方面撤回了加沙地带9,000名犹太定居者,然后将以色列国防军也撤回,将当地的管理权交给了巴勒斯坦当局。但是激进的哈马斯在2007年夺取了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在埃及、欧洲和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对这片地区实施了严密封锁。这不仅是为了阻碍向以色列发射火箭的激进分子的军用物资供给,同时也是为了惩罚支持哈马斯的平民百姓。封锁使进口量减少至之前的四分之一,尽管有一些人通过埃及隧道偷运物资,但占领区人民的生活还是变得极度贫困。2010年,以色列和埃及开始放宽封锁,允许更多的消费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