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百团大战”:粉碎了国民党的诬蔑和谣言
从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在河北、山西等广大地区,发动了一系列以破袭交通线为重点的战役,因参战部队多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军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然而,在战后很长时间里,有人对百团大战的意义提出质疑甚至批评,认为百团大战过早地暴露了我军实力,引发后续的困难局面,是一场错误的作战。那么,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发生的?到底该不该打?本文试予解读,权作“一家之言”。
战役经过
1940年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当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及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八路军领导同志,指挥第129师、120师、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及其他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及附近据点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以上,故称“百团大战”。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从8月20日至9月10日为战役的第一阶段。八路军发起正太战役、盂北战役等作战行动,重点破袭从石家庄至太原的正太铁路,以及平汉、同蒲等其他一些铁路线和主要公路,攻取沿线日军据点,打击前出“扫荡”的日军。八路军部署周密,行动迅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其许多地方的交通完全断绝,切断了日军重要战略运输线。
从9月22日至10月上旬为战役的第二阶段。在继续破坏交通线的同时,八路军拔除了深入根据地的日伪军据点,并进行涞(源)灵(丘)战役、榆(社)辽(县)战役,对同蒲铁路进行了新的破袭,打击了日伪政权,使很多被分割的根据地重新连成一片。
从10月16日到翌年1月24日为战役第三阶段。日军对各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在晋东南、晋察冀、晋西北等华北广大地区,抗日军民克服困难,袭扰钳制、机动打击日军,坚决消灭进犯之敌,最终迫使敌人撤退,收复被侵占的全部城镇。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据资料统计,仅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就作战1824次,加上反“扫荡”期间毙伤的敌人,日伪军兵力损失达到3.3万余人。根据地军民破坏铁路470余千米、公路1500余千米,破坏桥梁、车站、隧道260多处,拔掉据点2900多个。此外,还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5900多支(挺),获得大量其他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1.7万余人。1
战役点评
百团大战到底该不该打?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仅从作战本身来看,而要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敌我友各方发展的角度,全面衡量其利弊得失,用辩证、历史的眼光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
打破了日军的战略企图
作战活动必须服从服务于战略上的需求。判断一场战役是否必要和成功,首先必须考察战役发起前后的战略形势。我军之所以实施百团大战,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背景。
1940年,中国抗战进入漫长的相持阶段,同一时期欧洲战局急转直下,纳粹的铁蹄横扫欧洲,这大大刺激了日本迅速压服中国,进而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为此,日军决定加大军事压力,迫使国民党政权迅速屈服,同时派出代表,在香港与蒋介石代表进行秘密谈判,答应给以优厚条件,希望国民党方面能够投降。对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则发起更猛烈的扫荡,对根据地加紧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日本妄图迅速消灭抗日力量,进而逼迫蒋介石尽快签署所谓的“和平协议”。在日本的全面进攻下,国民党内部妥协投降的危机空前严重。一旦日本达成这种战略目的,则中国抗战将陷入失败,国家必将灭亡。日本不仅可以从中国腾出手来,还可以此为跳板,及早发起太平洋战争,与德国东西配合,实现称霸世界的“宏图大略”。
因此,要破坏日本在亚洲和中国的“谋篇布势”,必须给予其重重一击。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来说,必须发起一战,舍此别无他法。
百团大战产生了重要的战略影响。一方面,它对粉碎日本威压诱逼中国政府屈服的企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支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使处于紧急关头举棋不定的蒋介石放弃投降,日军的诱降工作最终失败。另一方面,百团大战打乱了日军的“南下政策”。日军本来拟定了迅速结束“中国事变”进而南进的政策,并已做出准备。由于在百团大战中日军受到八路军的沉重打击,日军认识到中国战场特别是北方战场仍然是其心腹大患,如果贸然南进将会在后方受到更大打击。日本陆相东条认为:“不要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于是,南进计划被迫发生逆转。在这一戏剧性变化中,百团大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了我军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曾提出,我军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而判断一场战役的成效,除其本身胜负外,还要看通过这场战役是否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水平,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在百团大战中,各级指战员采取了诸多新战法,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游击战的战术,对我军战略战术的创新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百团大战中,我军参战兵力达20余万,这在我军抗战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作战规模,因此,需要各级指战员坚持计划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对部队的作战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百团大战中,各支部队虽以分散的形式对敌作战,但却是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依据统一的作战计划灵活展开。
在战争中,广大军民根据不同情况创造出不同的游击战战法。例如,针对日军对根据地实行的“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战术”,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破坏日军在华北地区的重要铁路交通线及主要公路线。广大军民提出“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座桥梁”“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飞机大炮”等口号,从最初不会拆除铁路,到后来采取搬拆、爆破、火烧、水淹等方法,抗日根据地军民有效地破坏交通线,使日军在华北的交通陷于瘫痪状态。
除了强调游击战战法,我军还坚持在有利条件下,对于难打之敌并不一味回避,而采取包围战、攻坚战、歼灭战等正规战的战法消灭日伪军。例如,1940年8月,晋察冀军区右纵队负责攻击正太铁路娘子关至乱柳段,其中娘子关为战略要点,日军依据天险在这里修建了大堡垒,易守难攻。但在攻打娘子关的战斗中,主攻部队第5团一部潜入娘子关村,依托村庄,仰攻日军堡垒。战士们攀登陡峭的山坡,迎着浓密的火网,勇猛地向敌发起攻击,以3小时反复冲杀,将守敌大部歼灭,夺下娘子关。此外,在涞灵战役、榆辽战役等作战行动中,我军对日军占据的车站、据点乃至县城都发起过攻坚战并取得了胜利的经验。
百团大战中,我军将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战法的机结合、灵活运用。特别是在战役后期反击日军“扫荡”的作战中,采取了“奇袭”“诱敌”“伏击”“围困”“袭扰”等各种有效战法,取得了重要胜利。纵观我军战史,百团大战中创造的战略战术对抗战时期其他根据地的斗争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有益的示范作用,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粉碎了国民党的诬蔑和谣言
抗战爆发后,国共结成了抗战统一战线。但国民党对共产党始终怀有戒心甚至敌意。在军事上,国共两党采取了不同的抗日路线。国民党主要进行的是正面抗战,而共产党则组织军队积极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与日军进行持久斗争,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力量,在打击日军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然而,随着敌后抗日武装力量逐渐壮大,国民党政府对此却感到恐慌。于是大肆制造谣言,诬蔑共产党“游而不击”,不打日军却专门与国民党争夺地盘,只顾壮大自身实力等,在民众中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加上自抗战相持阶段以来,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国际国内都有人持“中国必亡”的观点,一时悲观主义气氛较为浓厚,此时急需要一场胜仗来提振民心士气,驳斥国民党的谎言。
百团大战捷报传来以后,全国报社电台相继发表社论、社评,各地纷纷举行祝捷会、庆功会,群情振奋,百团大战大大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提高了八路军的声威,打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日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以后,更多的人民群众心向共产党,更加广泛地投入到敌后抗战中去。
百团大战在国际上也引起很大反响。当时美国合众社等驻北平的记者冲破日军新闻封锁,在百团大战期间连续向外界报道了交战消息,使八路军在国际上的声誉大为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际上反法西斯斗争的人心士气,推动着反法西斯斗争的深入发展。
诚然,对于百团大战持批评观点的人认为,我军因缺乏足够的作战经验,伤亡较大,百团大战之后,日军重新调集兵力,将进攻重点转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的“三光”政策,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造成极大的破坏,国民党也因畏惧八路军进一步壮大而掀起新的反共高潮。但这些并不足以抹杀百团大战的历史功绩,对于日军来说,无论何时都必须解决处于其后方的根据地的威胁,而国民党本就对我军怀有敌意,发起进攻只是时间问题。这些并非否定百团大战历史作用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很多人重新研究抗日战争,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成绩过于夸大,由此否定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重要性,那些“共军游而不击”“只顾抢地盘不打日本人”的陈词滥调又有沉渣泛起的苗头,必须指出,这种说法是对历史缺乏足够了解,百团大战对抗日战争全局的重要贡献不可否定,其伟大的历史作用彪炳日月,光耀千秋,我们必须永远牢记。(杜超 王宝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