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右)和托尔森(左)一起
掌管美国联邦调查局(FBI)48年的约翰·埃德加·胡佛是美国最有权势也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尤其是有关他性取向的话题更为这个传奇人物增添了另一份神秘感。近日在美国上映的新片《胡佛》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纽约一家酒店里,30出头、踌躇满志的胡佛向其助手、FBI二号人物克莱德·托尔森透露,自己准备和女演员多萝茜·兰默结婚。托尔森对老板这条喜讯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十分生气,与胡佛大吵起来。争论很快演变成打斗,然后是影片中性暗示意义最强的一幕:FBI一二把手间一个带血的吻。
与副手40年的高调友谊
上述情节触及胡佛一生中颇具争议性的一面,那就是他与托尔森之间是否存在同性恋关系。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的报道称,如果胡佛真有一位同性恋男友,最有可能的就是他的终身副手托尔森,他也打了一辈子光棍。胡佛和托尔森共事40多年。他们一起度假,一起处理公务,一起骑车上班,每天都在华盛顿“五月花宾馆”共进午餐,有时候还穿相同的服饰。胡佛死后,大部分房产都留给了托尔森。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的关系稳定、慎重、而且长久。但在紧闭的门后是否有肌肤之亲,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托尔森1900年5月22日出生在密苏里州,比胡佛小5岁。从商学院毕业后他进入当时的战争部(国防部前身),曾给三位国防部长当过机要秘书。1927年他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拿到法律学位,同年被联邦调查局招募,是“胡佛从华盛顿大学亲手挑选的众多年轻英俊的毕业生之一。”托尔森得到胡佛的亲自栽培和提携,进步极快,1930年就成为局长助理,负责人事与纪律工作。
年轻人得到胡佛重用并不稀奇。如果胡佛发现自己喜欢的人,都会迅速提拔。让托尔森与众不同的是他与上司之间高度公开的友谊。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两人已经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不仅是工作中的搭档,每天还共进午餐和晚餐,一起参加打击犯罪的行动,一起打高尔夫,在参加华盛顿的重要活动时托尔森都不离胡佛左右。
与此同时,胡佛似乎对结婚生子这种“传统套路”不感兴趣。虽然权倾一时,他身边却很少见到女人的身影。他与影星多萝茜·兰默约会过一段时间,还曾和舞蹈家琴吉·罗杰斯的母亲莱拉·罗杰斯一起出现在社交场合,并引起了“两人可能会结婚”的猜测,但这些都被证明是胡佛出于社会习俗的压力而做做样子。此外他还曾给报纸的家庭专栏写过题为“父母问题”或“我希望我儿子成为什么样的男人”这样的文章,但没有人认为他会认真考虑结婚这个问题。
奇怪的“小碎步”和异装癖
于是有关胡佛性取向的传言就流传开来。从上世纪30年代初起,华盛顿的专栏作家就注意到胡佛的“小碎步”和他对漂亮西装的偏爱。还有人透露胡佛有异装癖。律师罗伊·科恩曾协助胡佛调查共产主义者,他本人也是一个没有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他认为胡佛对自己的性欲十分恐惧,以至于不敢尝试拥有正常的性生活或感情生活。他还曾把穿女装的胡佛称为“玛丽”。1993年,一本名为《官方的及秘密的:胡佛的隐秘生活》的传记出版。作者安东尼·萨默斯在书中引用目击者苏珊·罗森蒂尔的话称,她曾两次见过“胡佛穿着有花边的蓬松黑裙、长筒袜、高跟鞋和黑色鬈假发,出现在同性恋群交派对中”。苏珊是双性恋百万富翁刘易斯·索伦·罗森蒂尔的第四任妻子,经常和他参加同性恋派对。此外,还有传言称黑手党老大梅耶·兰斯基掌握了有关胡佛是同性恋的照片证据,在他的要挟下,胡佛对其犯罪活动“没有斩尽杀绝”。
但反对者称,胡佛与托尔森之间不过是亲密的同事关系而已。胡佛本人还积极参与了迫害同性恋的“莱文德运动”。在那场运动中,数以百计的同性恋男女“因为安全风险”被联邦政府解雇。胡佛身边的人也不同意同性恋这种说法,认为两个人不过是“好兄弟”或“好搭档”。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也认为,胡佛“娶了”他的工作,狂热地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敢公然出格宣称自己是同性恋的人,工作和名声肯定不保,他不是那种冒险不计后果的人。
耐人寻味的是,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胡佛和托尔森这种亲密关系似乎得到了美国政坛高层的默认:当人们邀请胡佛出席重要晚宴时,托尔森也会同时接到邀请。在联邦调查局内部,两人则被称为“J·埃德娜和托尔森大妈”。他俩一起参加家庭聚会,甚至联名在感谢信上签名。朋友和政治同僚们都把他们当成“一对儿”来对待。两人经常出没“鹳俱乐部”,那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夜店。他们还和俱乐部老板谢尔曼·比林斯利及其女友、百老汇明星艾索尔·摩曼一起约会。上世纪50年代,他俩又经常与当时的副总统尼克松及其妻子帕特搞双重约会。有一次他俩没能赴约,胡佛还曾写信给尼克松致歉:“我想给你封私人便笺,让你知道我和克莱德多么遗憾,今天没能与你和帕特共进午餐。”还有一次尼克松建议,克莱德———“我们最喜欢的酒吧招待”———应该学会制作一种他们经常喝的粉红色鸡尾酒。字里行间完全是两对夫妇间的社交腔调。众所周知,尼克松还曾把胡佛称为“混蛋”,懂英语的人都知道,这个词也有很强的性暗示。
令人费解的“恐同”行为
1972年5月2日胡佛去世后,托尔森当了几天代理局长。在此期间他下令将胡佛的所有私人档案销毁。此后不久他就退了休。但他继承了胡佛价值55万美元的房产,并住了进去。他还收藏了覆盖在胡佛灵柩上的美国国旗。三年后托尔森去世,也葬在国会公墓,与胡佛的墓只有数码之遥。
不管两人之间是否存在同性恋情,但他们精神上互相支持帮助,感情上互相慰藉是不争的事实。这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友谊的范畴。在《胡佛》一片的结尾,托尔森拿着一封女记者洛丽娜·希考克写给第一夫人埃莲娜·罗斯福的情书(两人是公认的女同性恋),似乎能感觉到那是胡佛写给他的:“语言是思想和感情的流露,但它们不足以表达我内心对你的感情。我希望你永远在我身边!”
胡佛同性恋的传闻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除了名人隐私受人关注之外,还有一些政治原因。苏联的公开档案中有证据表明,苏联为了达到诋毁美国的目的,运用同性恋传言来诋毁胡佛。而美国内部左翼使用有关胡佛同性恋行为及关系的相关报告,目的是质疑他的“恐同”行为。为了解释其明显自相矛盾的行为,人们认为胡佛是很典型的内在性恐同者,他对自我的厌恶解释了他一面迫害同性恋者,一面又是同性恋者和易装癖者的原因。但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胡佛是他那个年代的产物,认为同性恋属于“私生活”,这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有权利选择”运动潮流相悖;胡佛对待同性恋权利运动组织与其他异见团体的看法一样:它们都是对联邦调查局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