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之血:第一次耶路撒冷大搏杀始末

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2016-05-27

1948年,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慰问坚守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官兵

1948年初,围绕“圣城”的归属,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血战——

圣城之血:第一次耶路撒冷大搏杀

历史上,耶路撒冷曾爆发过大小战争无数次,如今人们所说的第一次耶路撒冷之战是指以色列在1948年夺取耶路撒冷新城的战役。从军事角度讲,这次战争的规模并不算大,而且除了巷战之外,在战术方面也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但从政治角度讲,耶路撒冷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该城的归属必然会对阿以关系乃至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作战背景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腹部、死海以西、海拔790米的犹地亚山地河谷中,正当地中海沿岸通向阿拉伯沙漠的要冲,是古代宗教活动中心之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根据自己的宗教传说奉耶路撒冷为圣地。该城分为新城和旧城两大部分,其中新城是19世纪中期后建立的现代化城区,城区面积约175平方公里,旧城主要集中了三大宗教的圣址、教堂、殿宇等历史古迹,面积约1平方公里。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有关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城市,由联合国管辖,归属待定。这一决议遭到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而作为“无主之地”的耶路撒冷自然也成为阿以双方争夺的焦点。

当时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有10多万人,绝大多数居住在新城,在旧城居住的只有2500人。当分治决议公布后,满腹怨气的阿拉伯人立即将火撒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身上,他们不断袭击犹太人聚居区,而“哈加纳”、“伊尔贡”、“帕尔马契”等犹太武装则对当地的阿拉伯人聚居区进行报复。到1948年初,耶路撒冷到处是爆炸和鲜血,已没有一块安全之地。

作战经过

1948年3月,阿拉伯人决定派军队围攻耶路撒冷,作战行动的第一步首先要切断耶路撒冷地区犹太居民的生活补给。

当时居住在耶路撒冷的10多万犹太人的生活物资全都通过从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长约70公里)进行运送,而饮用水的来源则是用水泵从特拉维夫以东20公里处的水井中抽取。如果犹太人“听不懂劝告”,阿拉伯军队打算以强攻方式赶走犹太人,占领整个耶路撒冷。

 

围困与反围困之战

在阿拉伯军队的优势兵力攻击下,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在1948年3月底基本被切断,耶路撒冷城内的犹太居民补给断绝,情况十分危急。为重新打通公路,“哈加纳”武装总司令部决定发起代号为“纳赫肖恩”的作战行动。

4月5日夜,“哈加纳”突然发起攻击,封锁公路的阿拉伯军队猝不及防,被迫撤离,从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被打通。

4月6日起,在旅长伊扎克·拉宾上校的指挥下,犹太武装“帕尔马契”的哈雷尔旅(兵力约2000人)护送250辆至400辆卡车组成的补给车队往返在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之间,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运去大量物资。与此同时,犹太武装还加强了位于耶路撒冷旧城北侧的斯科普斯山的守备力量。

4月18日,围困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军队在得到杰宁方面由考克吉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兵力约8000人)增援后,再次向斯科普斯山和耶路撒冷新城的犹太人聚居区发起进攻,而犹太武装哈雷尔旅的兵力较少,不但无法增援新城内的犹太守备部队,连公路也守不住了。

4月20日,阿拉伯军队击退哈雷尔旅,占领要地拉特伦,再次切断从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见此情况,犹太武装“哈加纳”总司令部立即命令伊扎克·萨德准将指挥的第8装甲旅火速驰援。

4月21日,萨德旅发起“杰布西”行动,4天后基本控制了耶路撒冷新城,但从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仍未打通。

5月9日,“哈加纳”总司令部又派出第5步兵旅(吉瓦提旅,旅长希门·阿维丹上校)增援哈雷尔旅。经5天激战,哈雷尔旅和吉瓦提旅合力攻克阿拉伯军队据守的拉特伦,终于将公路重新打通。同时,“哈加纳”总司令部还派出第6步兵旅(埃齐翁旅,旅长戴维·沙提尔上校)接替萨德旅进驻耶路撒冷新城。

阿拉伯军团的失误

5月14日,本·古里安用以色列首任政府总理的身份在特拉维夫宣布正式建立以色列国。但周围阿拉伯国家送给新生国家以色列的“贺礼”却是更加猛烈的炮火——次日,阿拉伯联军向以色列发起全面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由于其他战线吃紧,吉瓦提旅、哈雷尔旅等很快被调走,耶路撒冷地区的以色列军队兵力只剩下埃齐翁旅和耶路撒冷新城的守备部队。别看以色列军队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作战勇猛、行动迅速,就在最后一批英军于5月14日零点刚刚撤出耶路撒冷之时,埃齐翁旅就立刻占领了英军军营。至5月15日黄昏,以色列军队已占领耶路撒冷北部和西部地区,并向守卫耶路撒冷旧城的阿拉伯军队(主力是巴勒斯坦民兵组织“救世军”,由巴勒斯坦高级委员会领导人侯赛因指挥,兵力约2000人)发起进攻。

 

阿拉伯人的反应稍慢,但反击的兵力却很强大——包括约旦国王阿卜杜拉手下的阿拉伯军团和一个埃及步兵旅。其中阿拉伯军团是当时各国公认中东地区战斗力最强的武装力量,它由格拉布帕夏领导的英国军官团亲手调教出来的,曾参加过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时,阿拉伯军团的总兵力约6000人,其中包括1个机械化旅、17个独立步兵连、2个野战炮兵连,主要装备包括8门英制25磅榴弹炮和50辆英制装甲车。为了争夺圣城,阿拉伯人堪称下了血本。

阿拉伯军团的战斗力果然名不虚传,他们轻松打退了以色列埃齐翁旅的进攻。在侯赛因指挥的“救世军”帮助下,阿拉伯军团于5月18日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的阿拉伯区,同时包围了旧城的犹太区。紧接着,阿拉伯军团又向以色列占据的耶路撒冷新城发动进攻,并重新夺占拉特伦,再次切断以色列人的后勤补给生命线。

战至5月28日,旧城里的犹太人武装宣布投降,而新城中的以色列军队也陷入弹尽粮绝的窘境,他们饮水困难,部队处于崩溃的边缘。

不过,城外的阿拉伯军团并不了解新城里以色列军队的窘况,反而在以色列军队的顽强抵抗下,错误地认为攻占新城非常困难。为了保存实力,阿拉伯军团在6月初减弱了攻势,使得耶路撒冷新城的战斗出现了双方僵持的状态。

战场形势发生逆转

6月11日到7月9日,在联合国的介入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实现了第一次停火。以色列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抓紧整补、改编军队和采购武器,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而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却围绕着战场指挥权和各国应该派出多少兵力等枝节问题吵闹不休,作战前线的兵力和装备虽有增加,但极为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次停火扭转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战场形势,决定了耶路撒冷的未来。

7月9日夜,战火重燃。在得到增援的情况下,以色列的埃齐翁旅和新城守备部队在耶路撒冷方向转入进攻。10日夜,埃齐翁旅的1个连攻占控制旧城西南艾因卡里姆谷地的赫兹勒山。15日,埃齐翁旅攻占耶拉赫贾拉,切断了阿拉伯军团与“救世军”的联系。15日夜,以军“伊尔贡”营攻占旧城西南的马纳哈谷地,但在进击旧城途中遭到阿拉伯军团的猛烈打击,在锡安门外被击溃。16日,以军再度向旧城及城外的橄榄山发起进攻,但攻势被阿拉伯军团的猛烈炮击瓦解。

以色列意识到不可能在联合国第二次停火令生效前(7月18日)攻下旧城,于是在7月17日主动停止攻击。至此,耶路撒冷的新城和旧城分别被以色列和约旦分占。

战后余波

战火虽然在联合国的调停下暂时熄灭,但双方都在为新一轮的战斗积蓄力量。对以色列来说,没有拿下旧城心有不甘。而对约旦来说,整个耶路撒冷都应属于阿拉伯人。双方巨大的分歧意味着联合国的停火令只不过是让双方暂时罢战而已。为了防止对方突然攻击,双方在新城和旧城间设置了无人区,砌起砖墙,拉上铁丝网,埋下地雷,隔绝来往。双方士兵在工事中时刻用望远镜监视对方,黑洞洞的枪口令无人区充满肃杀之气。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