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1942.04.17——04.19)
日军第33师团第214,第215两个联队约3000余人;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1121人,112团人数不详,英缅军第1师师部及直属部队,英缅军第1师大部,Pinchong河南岸约7000人,北岸约1000人。
日军伤亡1200余人;国军阵亡204人,伤318人,英缅军伤亡不详。
日军部署
1942年4月7日,日军33师团为夺取仁安羌油田,并歼灭西线英军主力,拟定的作战计划如下:
一、荒木部队:步兵团司令部、步兵213联队(缺第2大队)、山炮兵33联队、工兵33联队主力、独立速射炮第5中队、卫生队。沿伊洛瓦底江左岸前进,首先进攻仁安羌以南的马圭。
二、原田部队:步兵215联队(缺第3大队)、轻装甲车队、独立速射炮第11中队,山炮兵第7中队、独立混成21旅团炮兵队、一个工兵中队、野战高射炮第51大队的一个中队。掩护师团左侧,牵制敌军。
三、作间部队:步兵214联队(缺第1大队)、山炮兵第3大队、一个工兵小队、卫生队等。隐匿企图,一举急袭攻占仁安羌,并断敌退路。
四、师团直属部队:师团司令部、步兵214联队第1大队、步兵215联队第3大队。随荒木部队后方前进。
另有独立工兵第26联队沿伊洛瓦底江跃进,随时准备输送兵力【注1】。
英军行动
1942年4月13日英军开始破坏仁安羌油田。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请求中国军队接替西线英军防务,以掩护英军大规模撤退。14日下午,英缅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和装甲第7旅放弃马圭外围防线,甩开行动迟缓的荒木部队,沿公路向北“悠然撤退”。但是由于之前原田部队的牵制,英军未能发现作间部队的穿插。1942年4月16日,英缅军第1师首先到达仁安羌,英印军第17师和装甲第7旅集结在仁安羌以东的汪可丙、东敦枝以北至那卯地区【注2】。
15日中午,亚历山大下令全面爆破仁安羌油田,并电告蒋介石请求中国部队增援。因油田爆破直到16日中午才能完成,需要中国军队的协助【注3】。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将军应缅甸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请求,于14日、15日先后令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以一团兵力(113团,团长刘放吾)移至巧克柏当支援英缅第1师;一团兵力(112团,团长陈鸣人)移至纳特莫克支援英缅第17师掩护第5军右翼。【注4】。
1942年4月16日午夜,作间部队推进到仁安羌以东,发现撤退的英军一部连同坦克已经撤到Pinchong河以北(右),但英缅军第1师师部及师直属部队尚在南岸。17日凌晨,作间部队兵分两路展开奇袭。214联队步兵第3大队(高延大队),向北穿插,击溃英缅军第1师一部,俘虏约80名,占领7公里以外的凯敏,并封锁Pinchong河大桥;作间部队主力向东北角三岔路口突进,俘获英缅军约200名,切断公路。根据英缅军俘虏交代,英缅军第1师主力尚在南方,未通过仁安羌【注5】。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1942年4月18日自腊戌致蒋介石电,判断作间部队主力为数百人【注6】。但根据日军编制常识判断,一个步兵联队(缺一个大队)加上一个山炮兵大队,满编应该为3000多人。
中国援军
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见国军援军仅一团,请求增派部队。17日蒋介石回电,同意增派新38师112团【注7、8】。
17日白天,作间部队以联队直属部队和214联队第2大队(杉浦大队)占据仁安羌东、北、南(诸道路的会合点),作为主抵抗线。另将山炮兵第3大队(中井大队)配置于仁安羌村落中心三岔路口附近作为前方据点(如图)。
Pinchong河北岸的英印军13旅千余人在10辆坦克掩护下向高延大队进攻,被击退。17日黄昏后,高延大队的夜袭请求被作间大佐驳回,并命令留下第9中队掩护北侧,大队主力南进,入列山炮兵第3大队,归中井指挥【注9】。
同日,国军112团抵达仁安羌外围的那卯。头天已抵达乔克巴党的113团在团长刘放吾率领下,于黄昏乘车赶到Pinchong河北岸展开,午夜进入攻击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