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高句丽最大疆域 仅仅只涵盖朝鲜半岛

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2016-07-12

统一新罗(668-935)时期,其北部边界长期保持在从大同江界线到江原道德源附近。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三国后,当时由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停止了向大同江以北地方活动”。也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了原百济的全部疆土和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但“未能完全实现它在战争初期所期望的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的目的。这是它一开始就引进企图侵略朝鲜的强大敌人唐朝侵略者作为自己的'同盟者'的严重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我们知道的实际情况是,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就是在唐罗刚刚联手消灭高句丽,新罗就发起历经八年(669-676)的驱逐唐军战争而最终获取的。唐朝同盟者的身份未能阻挡新罗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对其发动进攻。显然,新罗北界止于大同江的原因不在唐朝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在于新罗自身,在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也就是说,新罗原本就不期望“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它要统一的只是半岛旧有的三韩(辰韩=新罗、弁韩=伽耶、马韩=百济)故地,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不过是历史上高句丽在向南扩张中夺取的百济故土。本文以下即拟就此加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高句丽南部地区的历史归属

高句丽(亦作高句骊、高丽)族本居中国东北,为汉朝臣民。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破卫氏朝鲜,次年设玄菟郡,下属三县,高句丽是其一。公元前37年夫余王子朱蒙出逃高句丽之地(纥升骨城/卒本,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建立政权。不久,高句丽移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与汉廷建立了藩属关系,成为汉的侯国,由汉中央政府颁发印绶。自立国以后,历代高句丽王均奉行对外积极进取的政策。东汉末公孙度领有辽东,高句丽与之通好。238年曹魏灭公孙氏后,高句丽东川王欲代之称雄,于曹魏正始(240-249)中遭到幽州刺史丘俭的毁灭性打击。于是,高句丽转而开始渡过鸭绿江向南进击。此时夹在高句丽和百济之间的是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建立并留存下来的乐浪郡和带方(真番)郡,他们“无力阻挡高句丽的南进,终于四世纪初被高句丽并合”。乐浪郡的首府平壤就此转到了高句丽的治下。然而,高句丽在随后与前燕争夺辽东中遭到重挫,于是倾力南向,“四世纪后半期,高句丽在南进中最先相遇的对手就是百济”。369年,高句丽发兵二万南攻百济,反为百济军所败。371年百济反攻,倾全国兵力北上围攻平壤城,高句丽王钊(故国原王)战死。此后双方处于拉锯战中,分界就在平壤大同江一线。可是,后来的高句丽王安(392-413)是历史上著名的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他即位后,凭借“国富民殷,五谷丰熟”,接连向邻近地区和部族进行大规模的拓展兼并。据现在尚立于吉林省集安市郊的《广开土王碑》记载,他在位期间高句丽大军两次南征百济,“结果使当时百济的北部地方--今天的黄海(南)道南部地方和京畿道北部及西部沿海地方,变成高句丽的领土。”在这种形势下,427年,广开土王的儿子长寿王(413-491)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了平壤。“475年,高句丽以三万兵力打退了百济与新罗的联合部队,占领了百济首都汉城。”百济被迫南迁都城于锦江中游之熊津(今公州)。到五世纪末,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牙山至东海岸的盈德一线成为高句丽的南部界线,“构成高句丽存在时期版图最大的强盛时期”。应当指出,平壤大同江以南直到东海岸的这些被高句丽占领的土地并不全是百济领土,半岛东部太白山南段地区原来是属于新罗的领域。只不过后来新罗真兴王(540-576)强大,又重新改写了半岛中部直到汉江下游的版图。这就是所谓“高句丽南部地区”的由来。显然,其中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基本都是百济故土,谁在统一过程中继承了百济的遗产,谁就应该拥有这一地区的主权。 二、新罗的统一目标

《三国史记》卷七《新罗本纪》第七记载,671年,文武王金法敏曾报书前来讨伐的唐军总管:“先王贞观二十二年入朝,面奉太宗文皇帝恩敕:'朕今伐高丽,非有他故,怜你新罗,摄乎两国,每被侵陵,靡有宁岁。山川土地,我非所贪,玉帛子女,是我所求。我平定两国,平壤以南,百济土地,并乞(与)你新罗,永为安逸。'”文武王提到的这份敕文并不见于中国史料,而且“玉帛子女,是我所求”这样露骨的言辞也不像唐太宗的话。但是,文武王引这样一段话为自己辩护,其内容却暴露了新罗统一的空间追求,即要并合平壤以南所有百济曾经领有的土地。《新唐书.新罗传》为这一解释提供了证据,其中记载,高宗上元二年(675)的唐、罗争战虽以新罗谢罪结束,“然多取百济地,遂抵高丽南境矣。置尚、良、康、熊、全、武、汉、朔、溟九州”。《三国史记地理志二》明确记载新罗的汉、朔、溟三州本高句丽地(《地理志》四则直接称为“高句丽南境”),我曾经将其州县地名逐一比勘《大东舆地全图》,发现其地域直抵平壤附近的大同江南岸。譬如《地理志》二记载:汉州“取城郡,本高句丽冬忽,(新罗)宪德王改名,今黄州。领县三。(中略)唐岳县本高句丽加火押,宪德王置县改名,今中和县。”中和地名今仍存,就在大同江南岸,其地现已划为平壤市郊区。所以,所谓“高句丽南境”必为高句丽所取百济故地无疑。《新唐书新罗传》的记载可以理解为新罗因并合百济之地,于是占据了高句丽南境,这与上述《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平壤以南百济土地”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新罗的这一统一目标,还表现在统一过程中对百济和高句丽的态度明显不同。如上所述,新罗在其统一过程中也曾与高句丽发生冲突,但都是在百济故土以内。新罗的兴起和发展正好与高句丽在半岛上的扩张形成对立,因而双方成为仇敌。新罗兼并伽耶,又和邻近的日本产生了利害冲突。新罗当然不愿也不能承受在同百济的斗争中南北腹背两面受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成其统一事业,在东亚地区唯有引来中原王朝一起行动才行。新罗拉拢唐朝的办法就是,时时处处让唐朝感到新罗是自己在东亚事务中唯一忠实可靠的盟友,而且凡事只依靠唐朝。这就是史料中屡屡见到新罗向唐朝提起高句丽、百济“两国”敌人的原因。正是在新罗的这种拉拢之下,唐朝才舍边徼强敌高句丽于不顾,先出兵跨海帮助新罗打败了倭军、消灭了百济,而众所周知,百济和倭国当时与唐朝并不存在地缘冲突。然而后来唐灭高句丽,新罗态度便不再积极,如文武王金法敏自己所说:“乾封二年(667),闻大总管英国公征辽。某往汉城州,遣兵集于界首,新罗兵马不可独入。先遣细作三度,船相次发遣,觇候大军。”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