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为:《民俗专家忆1953年国庆:上午游行下午跳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昨天,北京文史馆馆员、民俗专家赵书介绍,北京的国庆活动,经历了从游行到游园的变化。
1953年上午游行下午跳集体舞
赵书说,他第一次参加国庆的活动是1953年的国庆游行。他和同伴们作为“观礼队伍”成员,手举象征春天的“桃花”,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游行结束后,我们高呼着‘毛主席万岁!’拥向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微笑着走到城台角向大家招手。当时,能参加国庆游行是一种政治荣誉,全家都觉得光荣。由于要在广场上站3个小时,所以除了必须是少先队员,还要有政治条件和身体条件。”赵书说,许多同学上午参加群众游行,中午走回家休息,下午6点又跑回广场,参加跳集体舞。
赵书称,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正在排练的游行队伍停止练队。此后,国庆节不再年年组织群众游行,直到1984年国庆55周年,才举行国庆群众游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逢“大年”组织集体游园
赵书说,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国庆节开始有了游园活动。活动主要是在中山公园举行,参加的人要凭请柬入园。
中山公园副园长杨明介绍,中山公园对于“十一”国庆活动的准备,分“大年”和“小年”。其中每逢“5”、“0”的国庆,根据北京市政府统一安排,就会举行比较隆重的游园活动,比如新中国成立50周年,55周年等。而其他年份则属于“小年”,游园活动比大年要少一些。
“一般‘大年’,会搭建舞台进行文艺演出,‘小年’时主要是环境布置,摆放鲜花。”杨明进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碰上‘大年’,国庆游园都是单位、学校组织集体来游园,不单独向个人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