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希土战争希腊是如何被被赶出小亚细亚半岛的?

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2016-07-30

1919~1922年期间,为了镇压人民反抗和防止意大利占领土耳其的士麦拿,协约国支持希腊对小亚细亚的领土要求,希腊于1919年5月15日占领士麦拿,导致第二次希土战争,1921年6月25日希腊政府拒绝协约国的和平调解。7月17日希军占领屈塔希亚,并企图攻占安卡拉。土军撤退到萨卡里亚河东岸,连续激战22天,阻止了希军进攻。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18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发动反攻,希军开始全线溃退,9月9日土军夺回了士麦拿,16日将最后一批希军赶出小亚细亚。1923年7月24日签署了《洛桑条约》,希腊被迫将东色雷斯、伊姆雷斯岛和特内多斯岛归还土耳其,放弃对士麦拿的要求。 希腊前首相古纳里斯等6人被判处死刑,国王康斯坦丁一世(1913-1917,1920-1922在位)被迫让位,流亡国外。战争给希腊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使希腊的社会、政治、经济长期处于危机和动乱之中。

过程

《色佛尔条约》尚在谈判之际,协约国集团就已意识到: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大国民议会政府将是实现《色佛尔条约》的最大障碍。所以,他们一方面资助小亚细亚半岛上的武装叛乱,一方面则准备以军事入侵相威胁,企图迫使安卡拉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的各项条款。而希腊首相维尼泽洛斯也深知,只有扑灭安纳托利亚民族解放的烈火,才能确保希腊对于小亚西亚领土的永久并吞。于是,他借机向协约国提出继续向土耳其内地进攻的要求,并且很快得到了协约国的批准。1920年6月22日,希腊军队从伊兹密尔地区发起进攻,一路向北指向巴勒克西尔和布尔萨,另一路则向东开往乌沙克和阿菲永方面。与此同时,协约国也出兵穆达尼亚和班德尔马,与希军相呼应。土耳其民族自卫军和当地驻军未能有效抵御由英国装备起来的希腊正规军的突然打击,被迫撤退。由6个师组成的北路希军,在攻占了巴勒克西尔以后迅速向东北推进,与一支在班德尔马登陆的希军纵队合击布尔萨,不久即攻陷了这一海峡地带的军事重镇。由此,希腊军队在小亚细亚半岛上拥有了伊兹密尔和布尔萨南、北两个根据地。南路希军在占领阿拉谢希尔之后不久,又将土耳其人逐出了乌沙克。至7月8日,希军已经推进了150~250公里,到达杜姆卢波纳尔山巅,陆续赶来的土耳其人,只是凭借有利地形,方才暂时遏制了希军的东进势头。

西线的败退引起了安卡拉大国民议会的震动,然而没过多久,色雷斯又传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息。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政府在其建立之初,为了保卫欧洲境内的领土,曾在色雷斯收容苏丹政府当地驻军的3个师,组建了暂编第1军,由倾向于安卡拉民族解放政府的将领扎法尔•泰亚尔将军任司令。第1军的各师分别驻守在柯克拉雷利、埃迪尔内、乌尊克普吕和特基尔达以及凯尚一带。1920年6月间,为配合安纳托利亚的战事,希腊从小亚细亚方面派出1个师,进攻马尔马拉海北岸的特基尔达。7月,希腊所属西色雷斯境内的希军,也越过马里查河向东进攻,以对土军构成夹击之势。20日,希土双方在埃迪尔内发生激战,土军腹背受敌,而且由于得不到后方援助,形势日见危急。恰在此时,第1 军司令扎法尔•泰亚尔将军又在战斗中被俘, 失去领导的土军乃迅速瓦解,纷纷逃散,色雷斯地区遂被希军占领。

在安纳托利亚,希军在推进至布尔萨-乌沙克一线之后,由于战线拉长,暂时停顿下来,开始在山隘地带布防。而同一时刻,土耳其人则在做着反攻的准备,目标是位于杜姆卢波纳尔西北格迪兹的希军1个孤立的师。1920年10月24日,西线司令阿里•福阿德帕沙指挥土军 两个师加上埃泽姆的民族自卫军对敌发起了进攻,第2天,土军又在布尔萨方面发起牵制性攻击,以配合格迪兹的军事行动。然而与此同时,希腊军队却从乌沙克方面突然袭击并占领了杜姆卢波纳尔山岭上的土耳其阵地,并对反攻中的土军背后构成威胁。土军对此毫无防备,只得从格迪兹仓促撤退,接着叶尼舍希尔和伊奈古勒也被尾随而至的希军占领了。格迪兹的反攻非但没能收复失地,反而使土军丧失了一些重要的战略据点,战线又稍稍东移了一些。

坏消息接踵而至,西线的危机尚未缓解,东线又在频频告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高加索南部地区的达克纳什党人建立了亚美尼亚国。协约国为了打败奥斯曼帝国,曾允诺将特拉布松、埃尔祖鲁姆、比特利斯、凡湖一带划归亚美尼亚。1918年底,亚美尼亚乘土耳其战败之机,积极向其东部扩展势力。1920年6月,达克纳什党人更加紧了他们的攻势。大国民议会在向亚美尼亚发出最后通牒而仍无效果的情况下,决定任命卡塞姆•卡拉拜基尔为东线司令,并下令反攻。卡塞姆•卡拉拜基尔将军早在1919年初就被凯末尔调至埃尔祖鲁姆任15军军长,同时他还受命在此扩充军队,收集武器,宣传抗敌思想,因此当大国民议会政府决定对亚美尼亚开战的时候,土军在东线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1920年9月28日清晨,土军开始反攻,很快占领了萨勒卡默什,之后又突破了亚美尼亚人在萨勒卡默什到拉拉奥卢之间的防线。10月28日,土军再次发起进攻,挫败了亚美尼亚人的抵抗,2天之后占领了卡尔斯城,不久,又收复了居鲁姆城。至此,亚美尼亚达克纳什党人的扩张计划完全破灭,不得不向土军求和。双方经过谈判,于12月3日签订了《居鲁姆协定》,土耳,其收回了1878年《柏林条约》划归俄国人的卡尔斯及其附近地区。不久,土耳其还通过与格鲁吉亚的交涉,收回了阿尔达汉、阿尔特温,并占领了巴统。东线的胜利是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政府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获得的第一次胜利,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安卡拉政权的威望,而且使政府可以抽调一部分军队增援西线和南线。

东西两线战局的对比,促使凯末尔下决心重建正规的国民军队。《摩德洛司停战协定》签订以后,土耳其的大部分军队已被缴械遣散,然而在安纳托利亚境内还存在着两个军团检阅使署,总共拥有7个军17个师,分别驻扎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这些部队的绝大多数将领不忍目睹国家遭受空前浩劫,具有抗战思想。同时从希腊人在伊兹密尔登陆时起,许多奥斯曼军队的旧部就不顾苏丹政府的禁令,与民族自卫军一道,自发地投入到了武装抵抗的斗争之中。凯末尔在安纳托利亚建立的民族解放组织也受到了各地驻军将领们的热烈拥护,他们中有许多人被选入该组织的委员会,以后,又成为大国民议会政府的议员。然而,经过4年大战及战后的大规模遣散,这些土耳其的残余部队毕竟已严重缺员,且无重武器,难以进行正规作战。但是,凯末尔建立正规军队的决心是坚定的,他极积宣传这一思想,并使他的主张得到了议会的支持。凯末尔于是决定首先改组战线司令部,将指挥不利的原西线司令阿里•福阿德帕沙调离前线,而任命不久前刚从伊斯坦布尔赶来的伊斯迈特上校为西线司令,同时,设立南线司令部,任命里费特•拜莱上校为司令。在确认了战线司令的职权范围后,又规定两个战线都由总参谋长指挥,从而使大国民议会政府对各地武装力量的指挥形式由号令式的领导转变为制度上 的统辖,为正规军的重建奠定了基础。之后,安卡拉政府于1920年底,开始组建新的土耳其国民军。大批青年响应政府号召,应征入伍,大战后的退伍军人也纷纷归队。伊斯迈特的原部下特曼•斯姆那则率领1万多人脱离了伊斯坦布尔政权,参加了国民军。为了加强大国民议会政府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凯末尔决意收编各地的游击组织,大部分游击队自愿加入了正规军。

在收编游击队的过程中,发生了部分游击队暴动的事件。其中由契尔开斯族人埃泽姆领 导的民族自卫军的反抗活动最为严重。为了平息反抗,土耳其政府调动了大量前线部队。于是,希腊军队乘机发起了新的进攻。此次进攻,希腊军队共发动了6万兵力,攻势集中在北路,目标是布尔萨东南的军事重镇厄斯基色希尔。西线司令伊斯迈特准确地判断出敌人的进攻意图,当机立断地将西线大部分兵力派往东北方面布防,南线部队则退往杜姆卢波纳尔地区,防备南路希军的进犯,只留少部分兵力在屈塔希亚一带防备埃泽姆。1921年1月10日,伊斯迈特率领的西线部队在厄斯基色希尔西面伊诺努村附近的一个山谷中与希军遭遇,双方发生激战。刚刚组建的土耳其国民军虽然只有1.5万人,但他们表现了较高的士气和战斗力,并且充分利用了地形方面的优势给希军以有力打击。希军虽人数众多,但在狭窄的谷地难以展开,无法施展长处,伤亡颇大,只得在入夜以后悄悄地向布尔萨方面撤退。此次战斗又被称为“第1次伊诺努之战”,它是希腊人在土耳其遭受的第1次军事失利,同时又是希土战争的转折点。第1次伊诺努战役规模并不大,但却以实战证明了一支正规的国民军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土耳其人民打败外国侵略者的信心。此役还促进了安卡拉政府内部的思想统一,使讨论了9个月之久依然悬而未决的《基本法》得以迅速通过。《基本法》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它为民族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土耳其人摆脱封建束缚,创建现代国家起了开端作用。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