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分布在辽阔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我国南海诸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习惯上被合并称为西南中沙群岛。
西南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事实证明,我国人民最早发现这些岛屿礁滩,长期以这些岛屿礁滩为基地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和居住,世代相继对这些岛屿礁滩进行辛勤的开发和经营,我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礁滩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西南中沙群岛历来在我国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之下,1988年海南建省,将这些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
西沙考古发现宋代瓷器
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了这些岛屿礁滩。
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书中完整描述了自广东徐闻出发,经南海,历数国,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航行路线。
公元226年,三国时的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增多,特别是宋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以后,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更趋频繁。当时对南海的航路以及岛屿的位置、名称等都已有较详细的考察和记载。南宋周去非在《岭南代答》(1178年成书)中载:“……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此中的“长沙”、“石塘”指的就是南海诸岛。长沙是以沙岛为主的珊瑚岛,石塘是以环礁为主的珊瑚礁。赵汝适在多方调查询问并参考《岭南代答》的基础上撰写的《诸蕃志》(1225年成书)中指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琼为督府,今因之。……至吉阳(今三亚市),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外有州,曰乌里,曰苏吉浪,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这里不但指出了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是我国的南海诸岛,而且也说明,早在唐代已经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岛的振州(宋时改为吉阳军)管辖。
明清时期,我国许多图、籍、方志对南海诸岛的记载已经不胜枚举。从地图方面来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长期航行南海,绘有《郑和航海图》,后载入茅元仪《武备志》。该图标出了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等岛群名称和相对位置。及至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附图《四海总图》,已经明确标绘有四大群岛的地名和位置。当时称东沙群岛为“气沙头”,西沙群岛为“七洲洋”,南沙群岛为“石塘”,中沙群岛为“长沙”。后来,清政府在开展大规模全国地图测量的基础上,编绘了多种地图。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这些官方地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 从古籍方面来说,郑和“七下西洋”的随从人员费信著《星搓星览》。马次著《流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等书,其中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时出现的航海著作,如1527年顾蚧的《海槎余录》、黄衷的《海语》等书,对南海航行、岛礁分布及地理特征都有详细的描述。当时出现的海防著作,无不把南海诸岛作为我国海防的“门户”和“天堑”。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海防辑要》一书,就把西沙群岛等岛屿列为我国的海防区域。 从方志方面来说,明清两代是方志鼎盛的时代,由官方修纂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万州志》等等许多地方志书,都辑录有西南中沙群岛的资料,列为海南岛的附属岛屿。其《广东通志》中就有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立海防营于万州”的记载。还可从正德《琼台志》中看出当时已把西沙、南沙群岛作为我国的海防区域。
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有一处唐宋遗址,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铁锅残片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这无可辩驳地证明,至少从唐宋时期开始,我国人民就已经在西沙群岛居住和生产,早已经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人。及至明清时代,我国人民在各岛屿上保留了大量遗迹。包括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北岛等岛礁相继出土一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铜钱、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还包括在西沙群岛的各主要岛屿上都发现我国渔民所建的古庙遗存。仅赵述岛、北岛、南岛、永兴岛、东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就有古庙十四座。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南钥岛、西月岛等也都发现有古庙遗存。这些庙宇有些是明代建造的,大部分是清代所建。同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上,还挖掘有多块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石碑。这些石碑多为当时莅岛视察的政府或军队要员所立的纪念碑。
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还可以从世代传抄的《更路簿》中得到有力的证明。《更路障》是我国沿海渔民的航海针经书。据考证,现存的手抄本《更路簿》产生于清康熙末年,可追溯至明代。它详细地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如琼海渔民苏德柳、卢烘兰的手抄本《更路簿》,具体标明了航行到西沙、南沙、中沙各岛屿的主要航线和岛礁特征,这是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的历史见证。
石碑上刻有“视察纪念大清光绪二十八年”
我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礁进行管辖、行使主权。
我国政府对西南中沙群岛行政管辖和行使主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至迟在唐宋时期,南海诸岛就在我国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
两汉时,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标志看中央政权对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直接统治的开始。此后,随着生产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我国人民经常航行于南海之上,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历代统治者对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认识不断加深。
至唐初,海南岛环岛已建置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亚市),振州,前身为临振县,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增设临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为州,时号振州。《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振州)中己有振州管辖海南岛南部海域的记载。自此以后大陆中原王朝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从未中断过。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线测量,南至范围达南海及南海诸岛,并曾在南海上观测有关星座进行测量。这是行使主权之举。
宋代,唐时位于岛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为崖州,后易名为朱崖军,继后又改为吉阳军。由吉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当时,北宋朝廷首命水师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岛),这是我海军最早的巡海活动。
元朝,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将海南的琼州改为琼州路。仍由吉阳军管辖南海诸岛。是时,宋代的军制多已改州,唯四川行省的长宁军和湖广行省的南宁(今儋州市)、万安(今万宁县)、吉阳(今三亚市)三军未改,是以特殊行政制度管理边疆的方法,可见其统治者对海防边疆的重视。元世祖忽必烈还亲派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到西沙群岛进行天文观测,表明主权归属元代王朝而无疑。
明初,海南设立统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隶属广东。恢复崖州、儋州、万州。将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领属的万州管辖。并明确区分为“南澳气”、“七洲洋”、“万里长沙”、“万里石塘” 等四大岛群(即今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
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袭明制不变。至清明后期,东沙群岛归属惠州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仍由海南的万州管辖。自此南海诸岛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州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
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1921年,南方军政府又重申了这一政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47年中英美三国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中国政府指派高级专员,前往西沙群岛进行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重竖主权碑;并在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太平岛驻军队和设立渔民服务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继续对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行使主权。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自此政府行政机构开始驻岛行使主权,组织开发建设工作,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岛礁及其附近海域的行政管辖。1969年3月4日改称“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出的相当于县级的办事机构,由海南行政区公署直接领导。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内19个市、县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1988年9月19日更名为“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目前,仍沿袭相当于县一级派出机构的行政设置体制,办事处仍驻西沙群岛永兴岛。
在南中国海东部,有一个三角形的珊瑚环礁,温暖的海浪舔着环礁的珊瑚,浪花飞溅处露出成片的珊瑚石。阳光下,那礁石射出触目的金光。这就是我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黄岩岛。
黄岩岛,在我国传统海疆线以内,西距西沙永兴岛约330海里,西北距海南岛约508海里,北距广州约600海里,东距菲律宾苏必克湾约145海里,地处马六甲海峡至台湾、巴土海峡的南海航线要道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5年1月,中国政府由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和教育部等组成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根据西方对该岛称呼的音译,将其称为“斯格巴洛礁”。1947年10月,中国政府正式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格巴洛礁改称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围内。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考虑到 1949年以后黄岩岛一名使用较多,遂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又考虑到要保持地名的稳定性等因素,以括注民主礁为副名。
我国最早发现黄岩岛,并将其列入我国版图,对其实施主权管辖。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而当时菲律宾的土著居民尚处于原始部落时期。
该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自古以来,我国渔船就经常驶入黄岩岛澙湖或在附近水域进行渔业生产活动。
我国政府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78年6月,该所科研人员再次登岛进行考察活动。1980年3~5月,我海军南海舰队两次抵达黄岩岛进行战备远航训练。1985年4月,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组织的综合考察队登上黄岩岛实施综合考察。1994年我南海科学考察队抵达黄岩岛进行考察,并在岛上建了一块一米高的水泥纪念碑。1994年、1995年和 1997年,我有关部门先后三次批准无线电爱好者登岛进行无线电探险活动。
然而,这种平静的局面从1997年5月开始被打破了!
1997年5月1日,经国家体委批准,由中国、美国、日本三国13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加的国际联合无线电爱好者探险队在黄岩岛进行探险活动,菲律宾海军共出动了六艘军舰和特工船对他们的探险活动进行严密监视和干扰。随后,菲派人登岛、竖旗、立碑,妄称该岛在菲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菲拥有管辖权,进而声称拥有领土主权。
从此--1997年5月以后,菲方频繁派遣舰船和人员赴黄岩岛巡逻,多次在黄岩岛修建设施,企图占领黄岩岛。
例如,1999年11月 3日,菲律宾一艘坦克登陆舰以机舱进水为由在黄岩岛当澙湖入口处西北侧搁浅坐滩,企图以此方式达到实际占领黄岩岛的目的。对此,中国政府向菲施加了强大的外交压力,11月29日菲被迫拖走了在黄岩岛“坐滩”了近一个月的军舰,其占领黄岩岛的图谋遭到彻底挫败。
从此--1997年5月以后,我国渔民在黄岩岛海域的渔业生产、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了保障,菲海军在这里肆意抓扣、驱赶、武装袭击我国渔民渔船。
例如:1998年1~5月,菲海军在黄岩岛附近海域抓扣我五艘渔船、11名船员。
又如,1999年5月23日,海南省琼海县的两艘渔船正在黄岩岛海区进行正常的捕捞作业。菲方军舰追击中国渔船达两小时之久,三次蓄意撞击中国渔船,最终导致一艘渔船沉没,11名中国船员全部落入海里。
1999年11月3日,菲海军出动军舰追捕正在黄岩岛避风的海南三艘渔船。
2002年9月 1日,菲海军在黄岩岛拘留四艘中国渔船和14名中国渔民。
从此--1997年5月以后,菲政府开始不择手段“强化”其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本来,从1898年到1930年界定菲领土范围的一系列条约,明确规定了菲领土界限西限,黄岩岛在此范围之外。菲律宾独立以来发表的一系列官方文件,以及1981年、1984年菲出版的地图,都明确将黄岩岛排除在菲领土范围之外。但是,1999年5月,菲政府出版新版菲律宾地图,把黄岩岛及部分南沙群岛都列入了菲律宾的国家疆域版图。乃至今年3月11日,菲总统签署“领海基线法”,以立法形式把黄岩岛及部分南沙岛礁划为菲属领土。
黄岩岛,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菲律宾正在虎视眈眈!黄岩岛,伴随着南海的涛声在呜咽,在南海的海风中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