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24日9时15分,中国末代皇妃、73岁的李玉琴老人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中去世。4月26日,李玉琴女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告别室举行。吉林省和长春市政协以及统战部领导同志,长春市文化局、图书馆和伪满皇宫博物院的同志,还有李玉琴女士的亲友百余人为之送行。
2013年清明节过后,在李玉琴老人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她的儿子黄先生。家中的客厅中央,悬挂着李玉琴和丈夫黄毓庚生日宴会时笑得很开心的照片。两侧是老人的书法,龙、虎两字,送给儿孙。“这是我母亲当年布置的。”黄先生说。
家中的摆架上,摆着李玉琴在宫中穿旗袍的照片。“这是溥仪为母亲拍的,溥仪当时的意思是入宫四个月,让家里人看看,在宫里养胖了。”黄先生说。
母亲去世后,黄先生一家仍然住在“祖屋”,为的是已经习惯的区域和母亲的气息。在黄先生的儿时记忆中,尽管孩童的玩笑话,说妈妈是“娘娘”,但是母亲对于“末代皇妃”的称号和曾经的经历,只字不提。“在我结婚之前,她没有真正跟我说过,只是听别人说。”直到媒体发达了,慢慢出了书以后,黄先生通过其他的途径了解到母亲的经历。“我真正看我母亲的书,是我母亲去世以后。”对于整个家族而言,因为母亲与溥仪在宫中两年半的生活,很长的时间里,对家族而言是沉重的枷锁。
“而母亲直面这件事,约在80年代,各国的媒体都希望采访母亲。一开始需要做工作,她很抵触这个。”黄先生说,慢慢地母亲开始正常地讲述那段时期的经历。黄先生记得母亲第一次接受采访是在1980年,香港大导演李翰祥拍摄电影《火龙》时,来长春与母亲对话。“那是母亲第一次接受外界采访,并接受稿酬。我放假回来,她还和我说起,称‘背了一辈子的黑锅’。”
1943年,15岁的女中学生李玉琴被选“入宫”。“我母亲家祖上山东莱州府,她在家中排行老六,”黄先生说,母亲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
“1943年2月,我在伪满新京南岭女子优等学校念书。有一天,日本人校长小林带着女教师藤井到各班挑选学生,选好了集合在一起,在照相馆每人照了一些四寸相片。”在李玉琴的口述回忆中这样描写当年被选入宫前的经历。“母亲一家是本分的老实人,根本不敢反抗命令,另外当时还是孩子的母亲以为是换了一个地方,依然可以读书。”黄先生说。
“我进宫一个多月后,溥仪挑了个良辰吉日,给我行册封礼。溥仪说:‘你是很有福气的,就叫福贵人吧,以后遇到什么不吉利的事情,用你的福就可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