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邓小平为什么不回四川邓小平九到四川为何都不回家乡

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2014-09-11

  1952年7月,小平同志出席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后,离开了四川回京。主政大西南的短短两年多时间,是小平同志一生中少有的一段直接在家乡工作的经历。 自从小平同志离开老家后,在广安,见过他的人,除了他的舅父舅母,还有邓欲治、黎仁海、张家义、罗国兴、王洪峻和王仁全6人。

  1978年1月31日,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四川省委打来的电话:“中央有位首长来四川视察,县委的同志可以带点土特产过来。”2月1日下午2时,邓欲治和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黎仁海、驾驶员张家义,开车从广安出发,于次日凌晨5时到达成都金牛宾馆。

  一进宾馆,邓欲治就看到了当天的《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有关小平同志的消息:“新华社1月31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结束对友好邻邦缅甸的访问,今天下午抵达四川省府成都。”邓欲治当即和同事商量:能不能见小平同志一面,请他回家。下午4时,工作人员把他们领进宾馆会客厅。

  过了一会儿,小平同志和妹妹邓先芙、夫人卓琳一同走进来,笑容满面地说:“大家随便坐!”邓欲治便隔着茶几,在小平同志旁边坐下:“我们受县委的委托,代表县委和全县人民向敬爱的小平同志问好!县委派我们来看望小平同志,顺便送点水果来,表示家乡人民的敬意。” 小平同志说:“好,水果已转到我们手里,中午吃过了。”

  邓欲治接着汇报家乡的情况,邓小平边听边算:“我离开家时,广安人口才60多万,现在百万出头,只有6亿多斤粮食,每人口粮才300多斤,这是原粮,不是米。米才多少斤呀?口粮很低哟。” 见小平同志如此关心广安,邓欲治趁机提出:“家乡人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指示工作。” 结果出乎邓欲治的意外,小平没有说话。

  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 “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广安县委驾驶员张家义,是唯一一个两次见到小平同志的广安人。

  198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四,四川省委来了通知:“小平同志已经来到成都过春节,要见家乡的代表和他舅父舅母。”当天下午,张家义开车和时任广安县委书记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办公室主任王仁全、邓小平的舅父舅母一起赶往成都。第二天上午10时,邓小平和王震在金牛宾馆东楼接见了他们。

  还没等他们开口,小平同志先发话了,逐一问他们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我今天特别高兴,你们年纪轻,有文化、有希望。跟其他地区相比,广安的差距还很大,群众还不富裕,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现在,这句话镶刻在广安市委大楼上。 在跟小平同志道别时,他们提出请他回家乡看看。小平同志没有像上回那样一言不发,他说:“请你们回去代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当天下午,大家又向卓琳提出请小平同志回家乡的请求,卓琳答:“他很忙,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这次去成都见小平同志的,还有小平同志的舅舅淡以兴和舅妈杨凤鸣。这次见面,是小平同志离开家乡之后,舅甥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第三次请小平同志回老家的,则是一位广安籍的四川电视台记者,名叫郑兴光。据介绍,1988年6月,四川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小平同志坐在一艘游船上,带着小孙子泛舟观灯:“你看,那是家乡的龙灯!”在一旁采访的郑兴光问小平同志: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没想过回家看看吗?小平同志摇着头说了两个字:“我怕。” 他怕什么?这个问题在毛毛(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所交代:“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环球人物》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