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G44突击步枪(Sturmgewehr 44,定型投产时名称MP44),是现代步兵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它是首批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的突击步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是静态消耗战,作战双方以阵地战为主要的作战方式,所以这就造成强调步枪的远射程,而在50米内的阵地争夺战,导致了近距离速射武器冲锋枪的大量装备。
一战结束以后,随着工业科技的进步,各国的军事战略战术理论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一战后的几次战斗中,如苏联国内战争,西班牙内战,出现了一战中没有出现的情况。 双方步兵的作战距离比起一战时期大大缩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战斗都集中在400米的距离之内。 在这个距离内,当时各国装备的步枪并不能胜任。 无论是德国的毛瑟步枪,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还是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有效射程都超过600米,标尺射程都在1500米以上。如此强的杀伤力的,在400米内显然没有必要。这个距离内,传统步枪的威力过大,远远超出实战的要求。 同时,各国装备的手动添装子弹步枪的射速不高,优秀射手一分钟也不过只能发射10到12发。这个射速显然无法对敌人造成足够的有效的火力压制。
而各国步兵的另外一种装备冲锋枪,也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二战中的各国冲锋枪的有效射程均不超过150米,实战中还不到100米。虽然在100米内,冲锋枪有着不错的射速和火力压制。但是冲锋枪使用的弹药是手枪子弹,冲锋枪超过150米距离无法作有目的的射击。冲锋枪的150米,步枪的500米,中间有一个150米到400米的火力的空档。各国步兵部队一般通过轻机枪来弥补,但是轻机枪在基层步兵中装备较少,而且其弹药威力也很大,在这个距离轻机枪弹药的威力仍然过剩。 同时冲锋枪需要大量的手枪子弹,步枪轻机枪也需要大量的步枪弹药,基层步兵同时装备冲锋枪和步枪,这也就是说后勤人员必须同时准备二种弹药。
如果能够实现基层步兵武器弹药的统一化,对于各国的军工系统和后勤系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出于这些目的,在30年代末期,各国就展开了对于突击武器的研究。他们希望能够生产出一种把步枪和冲锋枪的特点合一,能够代替现有步枪,冲锋枪,甚至轻机枪的一种武器。 但是,实验证明二十世纪初的标准的步枪弹药对自动步枪来说威力过大,自动步枪在连发射击时难以控制精度,而且重量较大不方便单兵携带。受当时枪械科技和金属冶炼技术的限制,当然也有对于突击步枪理念上理解并不够的原因,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直到由德国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雨果·施迈瑟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Stg44的出现。
可以说,如果不能解决弹药问题,就无法解决自动步枪连发射击时控制精度的根本问题。美军二战装备的勃朗宁BAR轻机枪,也是作为突击武器来设计,希望能够单兵携行行进间射击,进行突击作战,压制敌方火力。但是由于观点上的局限,仍用传统步枪弹药,这就造成了整枪设计的问题。为了克服后坐力和保持可靠性能,勃朗宁自动步枪重量过大,步兵携带仍然不便,并且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后坐力使全自动射击时难于控制精度。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改进成为"货真价实"的轻机枪,实际上扮演着重机枪的角色。
德国选取中间型威力枪弹,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上,StG44由于使用中间型威力枪弹,子弹初速和射程均不如步枪和轻机枪。但是StG44在400米射程上,连发射击时比较容易控制,射击精度比较好,可以连续射击而且火力非常猛烈。而且重量较轻,便于携带,StG44是步枪与冲锋枪性能特点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