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公布一下关于世界轰炸机前十排行版,罗马尼亚轰炸机位列情况,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世界轰炸机前十排行版:
第一名:B-2A“幽灵”。B-2A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隐身战略轰炸机,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利用于优异的隐身性能,从高空或低空突破敌方的防空系统,对战略目标实施核轰炸或常规轰炸。该机可进行空中加油。两个内置武器舱内的旋转式发射架一共可带16枚SRAMⅡ短距攻击导弹或AGM-129先进巡航导弹以及各种核弹或常规炸弹。
第二名:B-1B“枪骑兵”。B-1是美国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研制的变后掠翼超音速远程多用途战略轰炸机,主要用于执行战略突防轰炸、常规轰炸、海上巡逻等任务,也可作为巡航导弹载机使用。机身内共有3个武器舱。
第三名:“逆火”。逆火轰炸机是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逆火是前苏联的第一种航程较远的超音速轰炸机,可以攻击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如果经空中加油,还可以直接对美国本土目标进行攻击。该机具有良好的低空突防性能,生存能力大大高于前苏联以往的轰炸机,并且具有核打击、常规攻击以及反舰能力。,最大武器载荷24000千克。
第四名:B-52G/H“同温层堡垒”。美国空军研制的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机翼下吊装了8台发动机,主要用于远程常规轰炸和核轰炸。在弹舱内和翼下可挂27.2吨常规炸弹和核弹;G型可带12枚AGM-86巡航导弹,8枚AGM-69近距攻击导弹,H型还装有一门20毫米六管炮。在弹舱内和翼下可挂27.2吨常规炸弹和核弹。
第五名:图16轰炸机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变后掠翼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称之为“海盗旗”(B1ackjack),不仅能以亚音速、低空突防进行攻击,而且可以在高空、超音速(M数大于1)的情况下作战。携带巡航导弹和近距攻击导弹时,能够对预先确定坐标的目标进行核打击,在今后装备了高精度常规精确制导炸弹后可以攻击机动目标或战术目标。
第六名:“熊”。前苏联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为苏联空军研制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具有穿越北极攻击美国本土的远程轰炸能力。熊是一种四发涡轮螺旋桨式亚音速轰炸机。采用圆形截面的细长机身,大展弦比后掠机翼和单垂尾的总体布局。机身弹舱内可载15~25吨常规炸弹,也可装载水雷、鱼雷、遥控炸弹和核弹等。最大载弹量25000千克。
第七名:“獾”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双发中程轰炸机,北约集团给予的绰号是“獾”(Badger)。 “獾”采用细长流线型机身,后掠机翼,平尾和垂尾都有较大后掠角。图-16有许多改型,但各型外形基本相同,仅仅设备不同或局部外形有些修改。其主要型别有:战略轰炸基本型,带核弹和常规炸弹,乘员7名,机头下有小型雷达罩。
第八名:FB-111。FB-111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F-111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中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FB-111A在F-111的基础上加长了翼展,并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改装机载设备。FB-111可用于常规和核轰炸,以高空高速和低空高速突防,对目标进行核轰炸或发射近距攻击导弹,主要机载设备包括MKII-B导航/轰炸系统,武器投放计算机,攻击雷达,APQ-128地形跟踪雷达和雷达高度表等。可携带GBU-15激光制导炸弹和“不死鸟”空空导弹,也可携带常规炸弹,或6枚69A型近距攻击核弹头导弹,或5000千克核弹。
第九名:“眼罩”。这是俄国的一种服役的超音速轰炸机,该机有效载荷是26500磅,或者是一枚AS-4导弹对地面或海上目标实施攻击。其后续机型就是“逆火”轰炸机。
第十名:英国“堪培拉”轰炸机。“堪培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第一种双发轻型多用途高亚音速喷气轰炸机,设计始于1945年,原型机试飞于1949年5月13日,1951年1月开始服役。1955年8月29日,一架堪培拉飞机创造了20079米升限世界记录;1957年,又一架改型机(带火箭助推器)刷新了上述记录,达到21336米。
二战航空史几乎完全被英、美、苏、德、日五大国的飞机所垄断。尽管其他国家也设计制造了一些飞机投入实战,但由于参加作战行动不多,而且大多表现平平,故一晃便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但罗马尼亚的 IAR.80 却是一个例外:其性能胜过当时的许多同类,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还战胜了设计先进的德国
二战航空史几乎完全被英、美、苏、德、日五大国的飞机所垄断。尽管其他国家也设计制造了一些飞机投入实战,但由于参加作战行动不多,而且大多表现平平,故一晃便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但罗马尼亚的 IAR.80 却是一个例外:其性能胜过当时的许多同类,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还战胜了设计先进的德国战斗机。弱小的罗马尼亚凭借IAR.80,成功地与美国空军进行周旋,并且还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讶的胜利。这一切足以为 IAR.80 在航空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1930 年,罗马尼亚空军提出了新战斗机项目计划。尽管政府并不指望本国航空工业有多大作为,但 IAR 还是制造了数架战斗机原型机参与竞标。由于没有其他国内公司投标,为防止当时工业界盛行的腐败现象,政府决定将 IAR 收归国有。然而,最终波兰国营航空公司(PZL)的 P.11 赢得了制造合同。该公司的 P.11 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罗马尼亚皇家空军购买的 P.11b 安装了国产 595 马力 IAR K9 发动机以及航空设备。全部 50 架 P.11b 于 1934 年交付使用。出师不利对于 IAR 来说是一次严重挫折,因为全世界似乎都认为 IAR 总是比 PZL 慢一步。然而,竞争才刚刚开始。
1934 年,IAR 在研究 P.11b 各项优点的基础上开发了 IAR.15 和 IAR.16。这两种下单翼战斗机的区别在于发动机不同——IAR.15 装备的是 600 马力直列式发动机,而 IAR.16 装备的是 560 马力的星形空冷发动机。尽管 IAR.15 和 IAR.16 都比 P.11b 速度快,但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却决定通过给 P.11 换装更新的 640 马力 IAR K9 发动机来实现简单升级,同时将 2 挺机枪增至 4 挺,而其低压轮胎将使之可以适应任何野战机场的环境。升级后的型号称为 P.11f。IAR 不得不进行 P.11f 的国产化制造工作,由于缺乏经验,制造进度相当缓慢,但 IAR 从中获取了不少制造全金属结构飞机的宝贵经验。由于空气动力学理论进展十分迅速,因此到 1936 年时,P.11 已经不再具有竞争力了。有鉴于此,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再一次开始寻觅新飞机。这次,IAR 设计研发小组运用在 IAR.24 运动飞机项目上取得的下单翼设计经验,开发了一种具有可收放起落架和改良发动机的新型战斗机。然而,空军决策者似乎已经习惯在两者的竞争中作出即定的选择——PZL 凭借 P.11 的改良型号 P.24 又一次胜出。与 P.11 不同,P.24 仅供出口。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火力增强,座舱封闭,机体结构得到强化,适合于装备功率直至 1,000 马力的发动机。罗马尼亚进口型号 P.24E 安装新的 930 马力 K14 C36 发动机,武器为 2 门 20mm 厄利孔机炮和 2 挺 7.7mm 勃郎宁机枪。P.24 总共交付罗马尼亚 50 架,其中前 6 架由PZL生产,剩余的由 IAR 生产。
在与 PZL 不断竞争的同时,由 Ion Grosu 博士领导的设计小组一直在研究新的战斗机设计方案。他坚信由 IAR.24 所开创的下单翼设计方案要远优于被称为是“波兰翼”的 PZL 海鸥翼方案。设计小组充分研究了 PZL 战斗机的特点,并将其优势融入新战斗机的设计,结果导致了 IAR.80 的产生。这是一架具有常规控制翼面布局的悬臂式下单翼战斗机。前机身截面为圆形,从座舱后开始渐渐过渡到卵形并与机脊部分结合,座舱盖为中间鼓起、后部逐渐与机身融合的短水泡型,布局与 F4U“海盗”非常相似。座舱非常靠后,约在机身 1/2 靠后处。靠前布置的机翼大致为梯形,后缘拔梢略微前倾,其细长的襟翼从机身一直延续到翼展的 1/3 处,继续向外则是延长到圆型翼尖的副翼。这样的设计无疑确保了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主起落架可收入机腹,后起落架采用固定式尾橇。
尽管原型机在试飞中也暴露出一些小问题,但都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得到了修正。为改善动力状况,IAR.80 换装了新的 930 马力 K14-III C36 型发动机。由于 C36 发动机稍重于 C32,IAR.80 延长了机身以适应重心变化。而多出的机身空间使油箱容量增加到 100 加仑。另外,机翼面积也相应增大,尾翼部分取消了尾撑。由于发动机后部空间加大,座舱被移到了更靠后的位置,看上去显得有些古怪。外形上不顺眼的地方往往就是影响性能发挥的症结所在。座舱过于靠后带来了负面影响,即飞机在地面滑跑阶段飞行员根本看不见机首前方状况。为改善驾驶员前方视界,座舱罩被改成了水泡形。
当时从德国引进的 He 112 刚刚开始在罗马尼亚空军服役,经过现代化改装的 IAR.80 原型机便与其展开了竞争测试,其结果将决定空军后续大批订单的归属。尽管 He 112 在某些方面的设计更为先进,且拥有更强大的武装(2 挺机枪 2 门 20mm 机炮),但 IAR.80 在其他方面则完全胜出。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对 IAR.80 的出众性能印象深刻,随即在 1939 年 12 月 18 日订购了 100 架。而竞争失败的 He112 则在交付最初 30 架后,被取消了后续订单。
IAR.80
IAR.80 投产后,罗马尼亚人立刻发现武器装备成了严重的问题。原型机只装备了两挺比利时制造的 Fabrique Nationale 7.92mm 机枪(勃郎宁 30 倍口径 7.92mm 机枪的许可改型),这样可怜的火力配备在实战中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量产型上准备将机枪数量增至 6 挺。然而,1940 年德国对比利时以及其他低地国家的入侵使得 FN 机枪的供应被迫终止。而罗马尼亚国内又没有合适的机枪。最终,IAR.80 的生产竟然由于缺乏武器装备而陷于停顿。直至 1940 年 11 月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阵营后,德国才终于同意恢复供应机枪。由于这一拖延,首批量产型的 IAR.80 直到 1941 年 1 月才正式下线。但是,恢复后的机枪供应仍不能完全满足装备飞机的需求,因此量产型 IAR.80 仅装备 4 挺机枪。此外,量产型还安装了新的供氧系统。首批 IAR.80 战斗机交付罗马尼亚空军后,飞行员普遍反映该机发动机功率不足,而且火力贫弱。这两个问题成为始终困扰 IAR.80 性能的核心。为解决发动机功率偏低的问题,从量产型第 21 至第 50 架换装了 960 马力的 K14-IV C32 发动机。但对于火力太弱的问题却暂时无法解决。
IAR.80A
1941 年 4 月,德国进一步放宽了 FN 机枪的供应限制。机枪供应危机的缓解,直接导致了 IAR.80A 型的出现。该型按照原先的设计安装了 6 挺机枪,还增加了风挡防弹玻璃、座椅防弹钢板以及全新的 Goerz 瞄准具。动力方面,换装了 1,025 马力的 K14-1000A 发动机。由于发动机功率的增大超出了机体结构承受范围,于是第一批 95 架 IAR.80A 座舱后方临时增加了硬铝加强条,用以强化机体结构。尽管 IAR.80A 发动机功率有所提升,但这一优势却为增加机枪、弹药以及装甲而导致的额外重量所抵消。不过火力加强终究是一种进步。但即使是取消机枪供应限制,还是不能满足全部生产需求。因此 1941 年末至 1942 年初,罗马尼亚人不得不将 PZL 系列飞机以及其他一些侦察机上的机枪统统卸下装在 IAR .80A 上。量产型第 51 架起为 IAR.80A 型,其中 8 架及时完成,正好赶上 1941 年 6 月 22 日对苏联的入侵。
IAR.81
战争初期,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就已经考虑更换其轻型攻击/俯冲轰炸机 IAR.37(随后是 38 和 39 型)。罗空军曾考虑引进 Ju 87,但由于德国方面的拖延,使其不得不另寻出路。显然,将已有的战斗机改造成俯冲轰炸机是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这样将比设计全新机型要容易得多,同时制造上也会相对比较便利。由此,诞生了 IAR.81。IAR.81 在 IAR.80A 机体下部中央安装了一个可伸缩的 225 公斤炸弹挂架,在俯冲投弹时挂架伸开,确保炸弹不至于碰到螺旋桨(当时许多俯冲轰炸机都使用了类似的投弹装置)。但投弹架的阻力严重影响了飞行性能,因此飞行员普遍反映在俯冲投弹时飞机的操纵性能变得很不理想。1941 年中,IAR.81 共生产了 50 架。前 40 架制造后,又在机翼下方增加了一对 50 公斤炸弹挂架。机翼挂架也可以用于挂载 100 升副油箱,这使得 IAR.81 可同时作为远程战斗机使用。
IAR.80B
在苏联前线的战斗证实,即使是拥有 6 挺机枪的 IAR.80A 依然显得火力不足。于是空军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增强其火力。苦于没有其他航空机枪来源,罗空军在一番搜肠刮肚后将其 SM.79 上装备的 50 倍口径 13.2mm 机枪拆下来装到 IAR.80A 新加长的机翼中。这一改型被称为 IAR.80B。80B 还安装了新的无线电设备,填补了该机的空白弱项。IAR.80B 总共制造了 50 架,在 1942 年 6 至 9 月间交付部队使用。其中 20 架由原 IAR.81A 的机体改造而成。后 20 架可以在左右翼下各挂一颗 50 公斤炸弹,或是一个 100 升副油箱。
IAR.81A
IAR.80 战斗机型的 A 型与 B 型的差别是后者增加了 13.2mm 机枪,同样 IAR.81 轰炸型按照上述方式升级为 IAR.81A。因此,IAR.80B 和 IAR.81A 的唯一区别在于后者机腹中部有炸弹挂架。实质上这两种机型是从同一条装配线上生产出来的。由于俯冲性能不佳,第一批 IAR.81A 订单被取消,下线的飞机被送往战斗机部队,在拆除了炸弹挂架后作为 IAR.80B 使用。但由于获得 Ju 87 的努力继续没有结果,因此罗马尼亚空军不得不在 1943 年 5 月订购了第二批 10 架 IAR.81A 用于弥补战损。命运之神又一次捉弄了罗马尼亚人,在这批 IAR.81A 交付前,德国人最终同意将 Ju 87 输入罗马尼亚。于是,这批 IAR.81A 同第一批一样,被拆除了炸弹挂架作为战斗机使用。
IAR.81B
东拼西凑 13.2mm 机枪数量极为有限,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为进一步增强战斗机火力,罗马尼亚人同德国的 Ikaria 公司签订了供应 20mm MG/FF-M 机炮的合约。该机炮是著名的瑞典厄利孔 MG FF 机炮的许可生产型,广泛运用于各型号的德军飞机。由于其弹壳较薄,故可装填更多火药。为安装新机炮,必须对机翼及武器支架进行重新设计。上述部位存在问题其实在生产 IAR.80B 期间就已经暴露出来,正好一并加以解决。60 架 IAR.81B 型原本打算作为俯冲轰炸机使用,但最终却作为战斗机交付,因而没有机体中部的炸弹挂架。1942 年 12 月交付部队最初 10 架,后续生产型开始采用自封闭油箱并改进了驾驶员座位后的防弹钢板。全部 60 架至 1943 年 4 月完成。
IAR.80M
到 1944 年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战斗机部队拥有的 IAR.80 系列机型包括 IAR.80A、B、C 型以及 IAR.81A、B、C 型。为强化所有早期机型的武装,并简化后勤维护,1944 年中期,罗空军开始将现有的 IAR.80 系列飞机全部升级至 IAR.81C 的武备标准:2 门 MG151/20 机炮,4 挺FN机枪。但不清楚最终究竟有多少飞机完成了升级改造。经过改装的 IAR.80A、B 型与 IAR.81A、B 型分别称为 IAR.80M 和 IAR.81M。有趣的是,当时罗马尼亚空军已不再使用俯冲轰炸机,80 与 81 实质上已经趋同,但两者的名称依然得以分别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