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海战历史真相,甲午海战中日实力对比,甲午海战真相

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2014-10-01

  再看看炮弹,北洋由于多年没有购入国外的炮弹,随舰购入的炮弹也消耗殆尽了。而中国自制炮弹多不合格,管理也混乱(克虏伯有弹无药,阿姆斯特郎有药无弹)。其中,对付日本巡洋舰编队最有效的榴弹(北洋称开花弹)严重不足,其中大都是早期从国外购买的,有的甚至是买军舰时带回来的,后来限于经费原因和户部的停购外洋枪炮折,几乎没有补充。剩下的数量已很有限了,而且因为年代太旧,炮弹的质量也成了问题。北洋舰队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天津机器局生产的炮弹,津局主要生产穿甲弹(即实心弹,北洋多用作训练弹,和现代意义的穿甲弹是两回事)。后来也生产小开花弹(即短弹)因为技术不过关,造出来的炮弹质量问题太多,而且产量不高,废品率不少。海战中,原本每艘备弹200发的“定镇”只有100多发备弹战至最后弹药告竭。而炮径特殊的“平远”只有区区35发实心炮弹(战斗中消耗10发)这门仅次与“定镇”主炮的260毫米巨炮因为炮弹问题几乎没有发挥威力。

  而战后查出的北洋库房存储弹药则是完全不符合口径,所以是准备退货的报废品,北洋是“饿着肚子去打战的”

  而日军却使用了装填下濑火药的新式炮弹。1891年,日本海军工程师下濑雅允以苦味酸作为主要成分试制出了著名的下濑火药,并于1893年正式开始在日本军队中推广使用。装填了下濑火药的炮弹具有一系列惊人的特性,这种炮弹的灵敏度极高,即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一样会发生爆炸,而且爆炸后不仅会产生破片和冲击波,还会伴随有“能够点燃钢铁”的大火,这种火药燃起的火龙会像汽油一样流动肆虐,即使在海水中也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镇远”舰帮带洋员马吉芬首先发现了这种炮弹,“敌舰中好像有使用“梅里那依特”(melinite,烈性炸药)榴弹,一眼望去其有毒颜色的烟雾和一般火药不同”《鸭绿江外的海战》。正是这种新式炮弹开战始役就摧毁了北洋的旗语通讯手段,并使几乎所有参战北洋军舰起火而中断战斗。曾遭受火灾的至少有“超勇”、“扬威”、“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致远”等7艘,连“定镇”这样的坚甲巨舰也数度受困与火灾,而“来远”更几乎完全烧毁!

  北洋海军用以发射弹头的发射药,也采用的是黑火药,后来因为黑火药燃烧速度过快,担心会引起炸膛等事故,而改用栗色火药(即加入水汽钝化处理的黑火药,燃烧速度较一般的黑火药慢,因为颜色比黑火药略浅,故名),这种由黑火药钝化而来的火药,燃烧时温度过高,容易烧蚀炮膛,而且燃烧后产生的火药残渣附着在膛线上不易清除,每次发射后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清洁炮膛。另外,黑火药燃烧时还会产生大量刺鼻的白色浓烟,发射后必须等待浓烟散尽才能重新瞄准、发射。受这些因素制约,在黄海海战时,北洋海军旧式火炮本就不快的射速更形滞涩。

  日本海军速射炮的发射药采用了棉火药,即无烟药。这种将植物纤维素沉浸在硝酸溶液中而生成的混合火药有着传统黑火药无法比拟的特性,爆炸后不会出现弥漫的烟雾,作为发射药使用,能为速射炮提供良好的发射环境。当北洋炮手苦于发射后的浓烟而无法立即瞄准的时候,发射速度快很多的日本速射炮手却没有这方面的困扰。这使双方射速差距进一步拉大。

  而且,日本的“吉野”等舰已经装备了早期的观瞄系统,武式测距仪。北洋确实还在使用原始的人工测距的方式。

 3/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