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战舰覆没之谜 “世界前八”怎样输给二流日本海军

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2014-10-03

  十年经营 终成“世界前八”

  北洋水师早期所购舰艇大多由总税务司赫德经手,但精明的李鸿章很快发现,这些英制军舰存在种种缺陷,如蚊炮船价格虽廉(每船15万两白银),但船小炮大,只能守台而不能出海作战(事后证明毫无成效);造价共65万两白银的“扬威”、“超勇”两舰看似价格与性能都还不错,但又规格偏低,不能担当舰队主力。

  之后,李鸿章将目光转向质量相当而价格更廉的德国船厂。1880年12月,驻德公使李凤苞及江南制造总局专家徐建寅受李鸿章委托与德国伏尔铿船厂签订了一份总金额高达340万两白银的造舰合同,这就是后来的“定远”、“镇远”两舰。之后,李鸿章又向该厂订购了一艘穹甲巡洋舰“济远”舰,造价68万两白银。

  “定、镇”两舰是同级姊妹舰,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200吨,4门克虏伯305毫米后膛主炮,当时号称“全球第一等铁甲舰”。和早期舰艇相比,这次购舰的费用和规模无疑都是大手笔。1881年11月,第一艘铁甲舰“定远”下水;次年11月,“镇远”下水;又一年后,“济远”号下水。这三艘军舰本应在1884年交付中国,但因中法战争的缘故而延迟至1885年11月才抵达天津。

  1885年后,李鸿章再次向英德两国订购了4艘巡洋舰,这就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致远”、“靖远”两舰,造价170万两白银;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的“经远”、“来远”两舰,造价174万两白银。1887年秋,四舰同时抵返天津。至此,外购军舰全部回国。

  1888年12月,清廷公布《北洋海军章程》,这也标志着北洋水师基本成军。此时,舰队计有“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排水量达7200吨)和“济远”、“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五艘快速巡洋舰(排水量在2000吨到3000千吨之间),加上早前购买的“超勇”和“扬威”两艘千吨级的撞击型巡洋舰和后来补充的国产近海防御战舰“平远”舰,另有守台炮舰、鱼雷艇队及练习舰、运输船等辅助舰,全舰队的排水量4万余吨,官兵近4千人。据国外军事年鉴统计,成军后的北洋水师位列世界海军前八,而当时日本海军全部吨位及海战潜力仅排名第十六位。

  但令人扼腕的是,舰队在1888年初具规模后,由于当权者的战略误判,权贵们把持下的海军衙门在甲午前竟再未给舰队添购过一舰一炮。更有甚者,在1892年中日局势已相当紧张之时,主管拨款的户部宣布为慈僖太后万寿筹款而停购舰艇两年。很不幸,北洋水师成了当时政治斗争和错误战略的牺牲品。

  人有人命,舰有舰命

  甲午年,北洋水师与临时编队的广东水师三舰(“广甲”、“广乙”、“广丙”)共经历三战,分别为丰岛遭遇战、黄海大战及威海保卫战。在丰岛海战中,“济远”与“广乙”两舰遭遇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结果“广乙”舰受伤搁浅后由管带林国祥下令放火焚船,以免资敌;“济远”舰则在管带方伯谦的率领下,靠挂白旗诈降并击伤敌舰才得以侥幸逃回旅顺军港。

  黄海大战是中日舰队的主力决战,开战伊始,“超勇”、“扬威”二舰即因船龄长、速度慢、火力弱而被击中燃烧沉没。之后,“致远”、“经远”两舰为掩护旗舰“定远”而与日舰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致远”在撞击“吉野”前被鱼雷击中沉没。在此变局下,“济远”管带方伯谦竟率舰脱逃,与之配对的“广甲”号也随之而逃。“济远”逃走后,“吉野”等四艘日舰死死咬住“经远”不放,“经远”以一敌四,最终在烈焰中沉没。

  作为北洋水师的中坚力量,“定远”、“镇远”两舰始终坚拒不退,并最终迫使日本舰队首先撤出战场。颇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定远”和“镇远”两舰的抗击打能力令世界海军为之震惊,但终因海战经验不足、弹药匮乏而未能在此次海战中充分发挥其战斗力。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