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方性能看,SA321Ja对执行中国洲际弹道导弹试验中打捞海上数据舱的任务是非常合适的,对于保证后来海上发射试验的圆满完成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该机的引进对中国国内极需的大型直升机的研制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SA321Ja全部交付使用后,中国用它们组建了第一支海军舰载直升机部队。80年代后,大部分SA321Ja被配属在航天测量船、远洋打捞救生船、科学考察船等大型船舶上使用,先后多次参与并圆满完成了远程战略导弹试验、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航天器测控、建立南极长城科考站等重要任务,使中国海军航空兵迈开了由岸向舰转变的第一步,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序幕。
同这一时期所引进的其它国外军用装备一样,SA321Ja交付中国不久,国内相关单位就开始对其进行仿制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SA321Ja直升机只是整机引进,因此关于该机的相关设备和制造技术引进等事项,中法两国并没有进行更多的接触和讨论。在此情况下,国内只能以SA321Ja实机为基础进行逆向测绘研制。初始设计从1976年开始,到1979年已完成70%的设计工作。但在进入80年代后,由于中国将恢复国民经济放到各方面建设的首位,军队全面压缩军事装备的研制计划,仿制SA32lJa的直一8自然也被列为缓上项目,研制工作暂时停下来(实际上,直一8暂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将经费改用于SA365N轻型直升机的建造,因为当时国家没有足够的经费同时支持2型直升机的研制计划)。直到1984年中期,直一8的研制工作才重新启动。由于前期设计工作较为深入,所以第1架直一8原型机在1年后的1985年12月就进行了首次试飞,1989年8月开始进入小批量生产,主要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用于海上搜索、救援、运输等用途。
实际上,随着SA321Ja舰载直升机曝光率的不断增多,人们在90年代后中国海军进行的军事训练中发现了。部分具有反潜功能的“超黄蜂”,从其尾部的标识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仍是SA321Ja,而“超黄蜂”系列中有一型就是专用反潜型,其相对于SA32lJa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在两侧浮筒上安装了2部I波段ORB一32WAS对海搜索雷达及专用海上飞行导航装置(SA321Ja一般在机头装有ORB一3lM搜索雷达及ALT0一II多普勒导航系统)。ORB一32WAS雷达可以实现每侧各160度的对海探测,机舱内装备了HSl2吊放声呐、声呐浮标、声信号接收处理系统、显示控制面板、数据传输系统等。雷达的对海探测距离超过100千米(大型舰艇),Hsl2吊放声呐可对半径10千米、潜深不超过400米的潜艇进行探测和跟踪。另外,机身两侧增加了鱼雷发射架,可以携带2枚MK46或A244S一类的轻型反潜鱼雷,具有较强的反潜探测及攻击能力。
从多方面资料分析,中国海军装备的反潜直升机数量不多,而且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在70年代引进过具有反潜功能的SA321型直升机,所以这些具有反潜功能的“超黄蜂”很可能是由引进的部分SA32lJa改装而成的。1985年,中国曾经向法国汤姆逊一辛特拉公司定购了5~6套包括HSl2吊放声呐及相关信号处理系统在内的成套设备,用来发展自己的舰载航空反潜技术。由于当时中国与法国就引进AS565反潜直升机的谈判没有结束,因此改装一部分SA321Ja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填补中国海军尚属空白的舰载航空反潜能力。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内,中国海军进行的军事演习训练中,经常用远洋打捞救生船携带改装后的SA321Ja反潜直升机进行反潜作战的综合演练,使中国海军向现代立体反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因当时引进的成套设备有限,所以中国海军可能只改装了不超过4架SA321Ja。但正是这数量有限的几架反潜直升机,使中国海军对现代航空反潜作战有了直观了解,并在探索、制定自己的舰载航空反潜作战样式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产直一8直升机虽然在1989年就进入小批量生产,国产化率也已达到75%,但由于一些设备和材料在国产化后性能无法达到原型机的标准,使得直一8的载重能力、飞行性能及升限较SA32lJa有所下降,其它各项技术性能与SA32 lJa基本相同。实事求是地讲,直一8直升机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中国大吨位直升机的空白,同时也使国内直升机工业的设计、研制和制造能力得到了一次难能的发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直一8在具备批生产能力后,却因受到动力装置的影响而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该机虽然在1994年通过了设计定型,但配套的动力装置--涡轴6发动机的研制一直不顺利,存在着重量大、输出功率低、油耗较高、 故障率高等问题,结果严重影响了直一8的进一步发展。
热点